今天读完了王崧舟老师的这本书,在读的过程中对语文学科的定义越来越清晰,对语文课程的内容也越来越明了,我还在这本书中看到了王荣生教授的《语文科课程基础》的影子,记得去年暑假读这本书的艰难历程,第一次接触专业性如此强的大部头书,里面很多的专业术语和专业理论读起来艰难晦涩,如同雾里看花般的混沌不明,磕磕绊绊朦朦胧胧地读完之后,脑子里留下了很多很多的不解和疑惑。但王崧舟老师的这本书解答了我当时读《语文科课程基础》这本书中的很多困惑,对很多我说不清道不明的理论知识进行了一种注解,读书最惊喜的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发现各种知识的勾连。
王崧舟老师认为情感性语言不讲道理,却讲情理,它总是按照情感本身的逻辑来行文布局,遣词造句的。情感来自意境,意境来自形象。读到这里我很有感触,因为我自身在写文章的时候很少会提前考虑谋篇布局,文字走向都是顺着情感的走向流泻出来的,所谓情动而辞发,情感的文字都是随着情感的变化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
王崧舟老师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句法意识的渗透和彰显才是整个语文意识的重中之重。如果说字法意识、句法意识更多的侧重于语感的话,那么最后要说的章法意识则主要关注情境。事实上,语感和境感才是语文素养最核心的要素。我记得我在学英语的时候,英语讲究语法和时态的变化,与汉语的语序也有明显的区别,那个时候我们的英语老师总是强调我们一定要多背多读,让自己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而这种良好的语感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时态、语法和语序的变化。相同的道理,语文的学习也要注意语感的培养。
章法是指修饰篇章的方法,由句子组成段落,再由段落组成文章的方式。章法又称谋篇布局的技巧,章法形态和文章结构有关,结构包括层次、段落、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内容。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章法,譬如小说有小说的章法,散文有散文的章法。
小说的章法,就整体上、共性上看主要是三个要素,即完整的故事情节,典型的人物形象,具体的环境描写。其中人物形象是核心,故事情节是构架,环境描写是依托,因此三个要素不是简单地并列关系,而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的向心关系。
语文意识就是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怎么写”是话语形式问题,“为什么这么写”是“话语意图”问题,“话语形式”涉及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语法结构等问题。简言之就是语感问题。而“话语意图”涉及言语动机、交际目的、语言环境、文体特征、语言风格等问题。概言之就是境感问题。光有语感没有境感,那是小语文,光有境感没有语感,那叫空语文。所以,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语感素养,又有良好的境感素养,既能够关注话语形势,又能够关注话语意图。这才是圆融的、完整的语文意识。
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文化心理特征,每一个汉字都体现着汉民族的特征,负载着汉民族的智慧与情怀。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是一种文化传递的过程,因为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的存在、文化的构成,因此语文教育应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特别是当我们面对古诗词、面对经典。
在语文学习中涵养文化精神,得到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自我建构,不是一种短期行为,而是一种长线规划。就像曹明海先生在《语文教育文化学》中所指出的这样:“我们不能只热衷于短期效应,而忽略语文对心灵启蒙和人文艺术启蒙的影响力,只重视记忆性和固定格式的知识,一切为应试服务,是一种选捷径、找窍门的急功近利的浮躁之举,对真正意义上文化素养的培养毫无裨益。它使人们习惯于浮光掠影,常常是仅凭一斑而妄断全豹,使语文的文化丧失了它需要的感悟与体验的深度和整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