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想过写自己。可思来想去,觉得自己的日常太过平凡,在世间留不下任何。不是过于悲观,事实如此而已。读书是爱好,思考也是,不成系统,不能融通。也可能某一天又心血来潮。
对于看人向来是不大会的。随着年岁渐长,慢慢总算能略懂一二。张爱玲很早就能拎得清,作家是需要这种本领的,看的透然后进行提炼。人大多是欺软怕硬,已不再是那个好好好是是是的人。
并无多大希求。终归是有人填满了。很满足。
一直很喜欢萧红,和小朋友一起读过萧红的《呼兰河传》,自己读过《生死场》,都很好看。以前看过关于萧红的电影,《黄金时代》。喜欢一个人的时候看一些慢电影,一个人时更自在。查了一点东西。电影里有一句话,说二萧从此未再见面,萧军后来认识一个姓王的女人,与她生了8个孩子之类的,厮守一生。查东西才发现,萧军是与王生了几个孩子不假,可后来去北京又遇见张大学,并且还有了个私生子。某人说文学有的灰色地带影视作品可能不允许,又或者短短二三个小时没法体现一生,人生其实很长。电视剧《都挺好》,原著里女儿并没有原谅,而电视剧还是给了一个大团结。人可能没那么容易谅解。人越长大面子就似乎更重要。两个人三观不那么契合无论怎样是走不了太远,走的远也不会很亲近。
前些日还看过一个电影,爱丽丝门罗的,选自《山从那边来》,一个关于老年人的电影。很喜欢这种不再是单纯你侬我爱的电影。美国的电影《婚姻故事》,还有伊朗的《一次别离》,都在揭露人性和生活中人们的多变。大概,爱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
萧红在日本期间写信说那是她的黄金时代,也说如囚徒般。电影片名几经更改定为黄金时代。也很喜欢王小波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