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有574页,比较厚。序言中提到马小平老师在患癌期间一直在忧思学生教育,编著了这本书,他离世半年后出版,可见这是一本怎样诠释生命的书。本书收录了102篇人生必读的人文素养经典。中外作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生的命运,生而为人应具备的素养。
每天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读几篇,特别适合我当前阅读的速度和心境。读到伯特兰·罗素的《我为什么生活》,我会想:这是对人生的讨论。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人,从未深入地思考过活着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不过中年的我越来越淡然,只想随心而活,做一些想做的事,不纠解过去,也不探究未来,只有当下。这种心态称之碌碌无为,但我的内心并不觉得无意义,无价值。一个人的缈小注定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不同的生活法则,生活方式。有伟人的诞生,也有平凡人的人生,相互衬托,才有区分,我只想过好自己决定的人生。 读《人的属性》,我知道:什么是人?一半禽兽,一半天使。生命的双重性,使人必须经历二次生成。
读第三章公民意识的培养,我知道:中国人公民意识的缺乏,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人从来不曾有过主体性,劣根性从古代的专制统制到现在早已根深蒂国。阅读中我也在对号入座,不团结、自私、互相见不得别人好,窝里斗,这些丑陋的嘴脸,真是很形象。官官相互,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什么时候中国人才不能让中国人失望。我们一个小小的单位,几十人就斗得不可开交,勾心斗角的生活,让教师的这个育人的行业都失去意义,真是可怕!
读第四章思想的诞生,我知道:人,生而高贵是因为人有思想,有灵魂。这一章共有六篇文章,第一篇没读懂,太深奥了。第二篇描述了作者与自己思想对话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的思想一瞬即失,诞生后又很快死亡,能保存下来的寥寥无几。第三篇讲述了那些被迫害的思想者,统治人思想的权利者,思想成为了政治可利用的工具。第四篇阐述宗教对人类的影响,告诫世人“任何人都不能以真理的独占者自居,必须容忍不同价值观念的存在。”第五篇我最喜欢《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置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些,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作者把灵魂看作是一个游子,他说“人的肉身是很实际的,它要生存,为了生存便要求温饱,为了生存得更好还要到社会上去奋斗,去获取名利地位。人的灵魂就不那么实际了,它追求的是理解,是诸如真、善、美、信仰、思想艺术之类的精神价值。灵魂好像永远不会满足于现状,它总是在追求一种完美的境界。”
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作者认为梦并不虚幻,与只知做梦的人比,从来不做梦的人是更像白痴的。虽然梦想没有实现,但去实现的过程本身已经足够美好。这让我想到前段时间有人问我:"你为了晋职称努力了那么久,付出的那么多,最后无果,是不是很可惜。”我如果回答:“不可惜,因为这个过程让我变成了自己喜欢的教师模样。”她一定会觉得这样的回答有虚伪的嫌疑。其实这真的是我内心所想,这个磨炼的过程,让我改变了很多,重新审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也看到了自己内心的污垢,反思洗涤那些不纯洁的思想,净化着心灵。这也是作者所说:“人之为人,就在于他身上既有动物性又有神性,人身上的神性不是灭绝了动物性而产生的,而是由动物性升华而来。”成为你自己,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让自己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很有意义。就像第六篇文章作者所说:“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维特根斯坦一样说道: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斯汤达一样说:活过,爱过,写过。我很怕落到什么都说不出的结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