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是近期被广泛关注和使用的一个概念,许多关于习惯养成、学习方法的课程里,都会讲到刻意练习的相关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和科学作家普尔共同写作的《刻意练习》这本书,已经把刻意练习的概念、理论依据、具体方法都讲得特别清晰,因此本篇文章将不会过多复述书中内容,而是尝试提出内容之外的一些思考,与大家讨论学习。
在正式开始之前,先简述一下刻意练习的几个关键因素。首先,刻意练习是针对技能提升的优质方法,是有目的的练习;其次,刻意练习适用于一个已经有成熟发展的行业或领域,并且有明确的评判标准;最后,刻意练习的关键要素包括——找到好的导师、制定清晰合理的阶段目标、获得及时准确的反馈、长时间的独立练习等等。总之,刻意练习告诉我们,从新手到大师,你需要的只是一套正确的练习方法和持续的投入,天赋的影响力相比之下是很弱的。
首先,想探讨第一个问题是: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适合用刻意练习的方法?
拿习惯养成的例子来讲,如果你的目标只是每天六点起床跑步半小时,那么可能你更需要的,只是一套如何保障目标执行的方法,比如如何解决负向情绪、如何建立奖惩机制、如何处理失败等等,刻意练习也许并不适用。但如果你是想要每天通过早起跑步,系统地提升跑步技能,在一年内参加马拉松比赛并取得理想的成绩,那么仅仅是每天跑半小时肯定是不够的。你需要去找教练帮忙纠正跑步动作,根据身体状况建立完整的训练方案,并且对每一次的训练情况进行总结,有针对性地纠正影响能力提升的那些错误点。后者的这种情况,才是刻意练习大有可为的地方。
之所以要慎重使用刻意练习,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刻意练习是一项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和时间的活动,甚至还包括持续的金钱投入,把多个事项同时加入刻意练习的计划中,绝不是件明智的事,这与习惯养成中的“一次只培养一个习惯”是类似的。刻意练习显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过程中需要做到延迟满足、死磕短板、不断反思和修正,保持最初的动机不是简单的事情。练习写作的的人在阅读一篇范文时,他需要仔细分辨其中的优质词汇,需要研究作者的文章结构,甚至有时还需要去复写它,你很难从中获得“有趣”。因此,在决定把一件事情放入刻意练习之前,请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是真的想要获得这个技能吗?我的目标清晰吗?我可以为达到这个目标做多大的投入?警惕贪心这个小怪兽,梳理人生计划,把时间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当确定了要进行刻意练习之后,很重要的一点是寻找好的导师。书中讲到,要找到这个行业和领域的杰出人物(因为他们身上具有他人不具备的心理表征),也提到当发现自己的技能不再提升时,很可能就需要考虑更换更高级别的教练或者导师了。这里我想要补充的是,在一开始选择导师时,选择那个在金字塔最顶层的导师,也许并不是明智之举。且先不说作为该领域的小白,能接触到此类导师的可能性本身就很小,仅从指导效果来看,他们也不是最优选择。其中一个原因是,你很可能会无法获得一对一的指导,而对刻意练习来说,对个体的针对性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我从半年前开始有规律的健身,每周去三次,有教练指导。经过训练,我的身体各方面指标都有了明显变化,体能、体型、肌肉和体脂含量以及精神状态,都和半年前很不一样。其实在这之前我也去过健身房,是普通的年可,也会跟着操课室的教练上课,但除了每次能出些汗,并没有多少提升。因为操课室的教练面对的是一个团体,他的任务只是教授一套标准动作,并不为个人提供反馈。私人教练则除了会给你制定每个阶段、每堂课的训练内容,还会为你每一个动作做指导,随时纠正你动作中的任何一个错误,这样的即时反馈可以让你高效的获得正确的体验,在重复练习中,你便会构建出对每一个动作的心理表征,这是典型的刻意练习的方法。我的教练本身并不算经验丰富,但对于健身初学者的我来讲,他所拥有的能力已经足够指导我,我也因此能够和他进行更为平等的对话和沟通,甚至同他建立起了相互促进的模式。因此,对于新手来讲,寻找导师并不是要找最强的那个,而应该去找最适合自己的那个。当然,在能力水平提升到一定阶段,现有导师的水平已经不能指导你更上一层时,寻找更高层次的导师是必要和必需的。
以上就是我对刻意练习的一些想法。如果让我说出一本今年到目前为止读过的最喜欢的书,就是这本《刻意练习》了,从低水平的勤奋者到自我成长高手,这本书中的方法是十分落地可行的,推荐阅读。
夜又深了,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