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构想:
《秋天的怀念》《背影》都是名家的回忆性散文。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在母亲去世后写得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患重病的母亲在自己瘫痪时的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我想,生活阅历越丰富的人,越会读出更多的东西。课文既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其中既蕴含了作者史铁生对已逝母亲的深切怀念,又抒写了因当时只顾自己肆意发泄而不顾惜母亲的那种愧疚之情,以及不懂母爱、不珍惜母爱的那种深深的自责,从字里行间可感受到:失去母亲成了心中一种永远的痛。值得欣慰的是,作者从母亲未竟的话语里,获得了新生,成为一位令人景仰的作家。
《背影》是朱自清在时隔多年,已为人父之后写的回忆性散文。第一次读背影,读到的只是回忆中的父爱和自己的忏悔,从没有结合当时的家境及父亲的体力精力去解读那份父爱。后来看到名家教背影,再读才看到了那么多平淡文字背后的东西。比如信件里的前后矛盾,比如琐碎里的婆婆妈妈,比如嚼文嚼字里的含蓄,比如特殊家境下的父爱的难能可贵。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份父爱呢,必须结合父子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去解读。这篇散文,可以说两个男人之间的坚冰融化,是血浓于水的不可割舍。而这份情,却是用多年的岁月才体悟到的,是难得的自责和后悔。
想到把两篇散文整合在一起教学,一方面在于两者都是回忆性散文,《秋天的怀念》是回忆已故的母亲,《背影》是回忆曾有隔阂的父亲。另一方面作者都是怀着深深的自责和忏悔去解读那份迟懂的爱。世间有太多这样的遗憾,不论是名人还是凡人,能真正懂得父爱或母爱,都是一件艰难的“心”事。有些懂,会经历千山万水,甚至历经生离死别。但愿,通过这样的课例研究,通过课堂的心灵叩问,让这样的遗憾少一些,再少一些,让我们在“懂”与“爱”中幸福地存在。
教学过程:
1.速读课文,想一想老师为什么把这两篇散文放在一起教。
【意图】让学生寻找两篇散文的共同点。(尤其要关注两位作者怀着怎样的心绪在回忆往事)
一篇是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激,以及内心的悔恨。
一篇是对父爱的懂得和感恩,以及内心的愧疚。
明确:都表达自责或悔恨之意。
2.分别从文中找出,你从哪些句子能读出这份悔和愧?
【意图】:重点研读表达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
《秋天的怀念》中“不知道”和两个“没想到”:
可我却一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走,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追问:作者当时看得见的是什么?看不见的是什么?(结合母亲和儿子的描写和细节去分析)
明确:史铁生看得见的是自己的痛苦(身体的残疾,精神的坍塌),看不见的是母亲的痛苦(残疾的儿子,患癌的自己,儿子颓废的人生,自己不久的离世)。
让学生比较:母子谁更痛?(母亲把痛留给自己,把爱给了儿子;儿子把痛抛给母亲,把爱给了自己)
《背影》中几处自以为是的心理描写: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我再三劝他不必去……)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哎,我现在想想,那是真是太聪明了!
追问:作者觉得父亲多此一举的有哪些事?在当时的我眼里,父亲是个怎样的父亲?
车站可不送;价钱可不谈;茶房可不托;座位可不挑;大衣可不铺;橘子可不买……
迂腐,不会说话,婆婆妈妈,身材臃肿,脚步蹒跚……
深究:再结合当时家境和写作背景,体会父爱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
3.研讨:当时两位作者都已为成人,为什么还不懂那份爱?
屏显:“看得见与看不见”,不在于是否有眼睛,而在于是否有心。心蒙蔽了,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太自私了,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太任性了,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太自以为是了,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4.史铁生和朱自清的“懂”,以何为代价?
母亲走了,才醒悟;
父亲老了,才明白。
(出示拓展资料:史铁生的独白;朱自清和父亲的隔阂)
5.链接生活:在你十几年的经历中,有没有像当年的史铁生和朱自清一样,面对爱,却未懂,甚至会耍性子,有争吵?举例说说。
【意图】散文以真情实感为魂,尤其是名家名篇的作品。让学生在不断的追问中懂得如何去理解,如何去爱。用换位的思维去读懂亲人的爱。
6.观看视频演讲:我们应做怎样的子女?
【意图】:主要从大学生的演讲中,父母与子女在理解问题、看待问题有隔阂方面,产生新的认识,引发新的思考。
7.布置作业:写作练笔
《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