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绿水青山,擘画乡村振兴新画卷

盛夏时节,万物葱茏。在驻村工作的日子里,我深刻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力量。近日,《求是》杂志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驻村的法院干警,我更加意识到,生态保护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是基层治理的关键课题。我们要以法治为盾、以行动为笔,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书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一、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在驻村工作中,我目睹了生态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过去粗放式开发导致的水土流失、农田荒芜,让村民饱尝苦果;而今通过复绿复耕、生态修复,曾经的荒坡变成了果园,撂荒地种上了有机稻,村民收入稳步提升。这印证了“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深刻道理。  

我们联合村“两委”推广“生态+产业”模式,引导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并依托法院普法平台,解读《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让村民明白“破坏环境就是砸子孙饭碗”。例如,某村民擅自砍伐林木被行政处罚后,我们以案释法,组织村民旁听环境资源案件巡回审判,让法治成为绿色发展的护航者。  

二、复绿复耕:唤醒土地的绿色生命

耕地是乡村的命脉。针对驻村点存在的耕地抛荒问题,我们配合乡镇开展“复耕行动”,逐户摸排荒废原因:有的因劳动力外出,有的因土壤退化。通过土地流转、代耕代种盘活闲置资源。一年来,全村复耕土地27余亩,既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也重塑了田园风光。

三、生态保护:法治与共治的双重合力

生态保护需要刚性的法律和柔性的治理相结合。我们推动建立“生态保护村规民约”,将秸秆禁烧等内容纳入村民自治章程。一片荒山披绿生金,我深刻体会到,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底色,而法治则是这片底色的守护线。新征程上,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用法治思维解生态难题,用为民情怀育绿色沃土,让乡村不仅看得见发展,更留得住乡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