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乡镇干部,学习《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后,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这句话在我们乡镇工作中有着最真切的体现——清澈的溪流、葱郁的山林、丰收的农田,都是老百姓最珍视的家底。今天,我想结合基层工作实际,谈谈乡镇如何做好生态保护的"最后一公里"。
一、生态兴则文明兴,深刻领悟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历史镜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类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古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因生态恶化而衰落,警示我们:破坏环境终将自食其果。我国黄河流域的生态变迁同样印证了这一规律,过度开发导致水土流失,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我们必须以史为鉴,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现实需求,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之举。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大会讲话强调,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二、系统治理同发力,构建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治理。大会提出要“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这意味着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从全局出发,推进跨区域、跨流域生态修复。例如,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就是系统性治理的生动实践。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环境质量。近年来,我国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有短板。大会强调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这意味着污染防治不能松劲,必须紧盯重点领域,如重污染天气治理、黑臭水体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蓝天白云、清水绿岸。
三、创新驱动保制度,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科技创新赋能生态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科技支撑。大会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这意味着要大力发展环保技术,如碳捕集与封存(CCUS)、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让科技成为破解环境难题的“金钥匙”。例如,我国光伏、风电产业全球领先,正是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典范。完善制度体系,强化法治保障。生态环境保护,既要靠自觉,也要靠制度。大会强调要“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意味着要进一步优化生态补偿、环保督察、碳排放权交易等机制,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中央环保督察、“河长制”等制度创新,有效推动了环境治理能力提升。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让美丽中国画卷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