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
本课是一个经典篇目,学生对诗句非常熟悉,张嘴就背。但通常这样的习惯对于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没有多大帮助,纯粹是在念顺口溜。尤其低年级孩子很自负的认为会背就不用再学了,再用一句一讲解的方法孩子们根本就听不进去。
于是这节课上我书写完课题,就抓住题目上的“思”让大家展开思考。这里的“思”是什么意思?有人说思考、有人说思想,有人说思念。然后我说“读吧,读完告诉我答案!”读完一遍有三个孩子举手了,我说“不行,人太少,再慢慢的读,细细的感受诗人到底在‘思’什么?”孩子们接着读…如此反复了四遍之后,一大半孩子都举起手,告诉我“诗人在思念故乡”。这样我才继续讲诗人李白的经历,他离家多年,对故乡的眷恋…这样,孩子们就真正读懂并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思乡情了。
失——
课前没有关注到学生不知道什么是“霜”的学情,所以在讲到疑是地上霜一句时,稍微费力些。虽然通过解释孩子们最终明白了,但仍耗时有点长,备课时如果准备一些“霜”的照片中,相信孩子们会很容易理解月光白似霜的特点,以后备课时多加关注学情才好。
疑——
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读”的关键作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作为语文老师更是明白“读”在语文中的重要作用,记得之前被听公开课,也被听课老师反映过课堂上组织学生读的太少的疏漏,许多名家大师也一直强调“读”的重要性。虽然我们也想让孩子多读,但怎样让孩子们乐意读、读出门道,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低年级孩子厌倦枯燥的重复,对他们而言兴趣才是他们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调动低段读书这个问题上更是多花一些心思。
首先读书形式上一定要丰富。整节课上,可以用范读、领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同桌间交替读、轮读、分角色读、情景再现表演…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及指导作用也十分关键,孩子在阅读过程读的节奏、情感是否能到位,一定需要老师的适时点拨,让孩子们不仅有读的兴趣,更要读出门道、读出味道。最终使文本在充分的读、有滋有味的读中深入孩子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