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这个名字总躺在kindle列表的最后,是因为繁长的序言让我望而却步。直到周五的书评任务下发,我才再耐下急躁的心走进毛姆这本妙不可言的现实主义著作。
内容简介
斯特里克兰是个证券经纪人,与妻子和子女在伦敦过着富裕舒适的中产生活。直到结婚后第十七年,他突然离家出走——不是因为外遇,只是为了画画。他在外流浪,几次染上疾病几次穷困地濒临死亡,另一个画家救了他,他却与画家的妻子纠缠,最终导致其服毒自尽,他也离开了巴黎的画室。在一个小岛上,他与一位土著姑娘结婚。他看起来很满足,在小岛上作下临终前的巅峰壁画。当他已全身溃烂,便让壁画随着他一同离去,只在世间留下一片灰烬。
解析与感想
“月亮与六便士”,这个有象征性的书名出自《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上一篇评价《人性的枷锁》(毛姆另一著作)的书评:“菲利普·卡雷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这个评价中,被比作月亮的是精神方面的崇高梦想,被比作六便士的则是世俗的蝇头小利与眼下的得失。本书偏向一种“个人大于社会”、“精神高于物质”的观点。这一观点体现在斯特里克兰逃离伦敦安逸的“六便士”式生活:一身褴褛追求画画的理想,将自己的打扮、身体情况置之度外,将一切妨碍他追求理想脚步的“六便士”抛弃。现实社会中大部分人的梦想是某种职业、或某种身份,在自己原有物的基础上添加光环,但斯特里克兰却一直在做“减法”,抛弃“丈夫”“父亲”“证券经纪人”等等的身份,以“失去”的方式接近理想的纯粹。
有句出自斯特里克兰之口的话:“我要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乍一看难以理解,但把两句短句一一对应后就有了些眉目。人挣扎是为了逃离溺水的状态,那么斯特里克兰画画是为了逃离什么样的状态呢?经过简略浏览情节,当然是逃离繁华城市物质的生活,去追求画画的理想。对于斯特里克兰,为了达到内心追求的纯粹理想,一层层抛弃原有的生活是必须的,否则他将会被职业、身份、人际关系等等所束缚,无法全身投入理想。我认为,这是他选择“失去”,并为他人眼中的落魄处境感到满足的原因(落魄处境指他后来的流浪生活、在小岛上没有富足收入的生活、糟糕邋遢的形象身体状况等)。
本书中其他人物或多或少与斯特里克兰有相似之处,我想这是为了降低斯特里克兰从“六便士”到“月亮”对比性的两个品格的极端所产生的不真实感,使故事更贴近生活。一个让我影响深刻的人物是那位放弃世俗所认为的“大好前程”的医学高材生——亚伯拉罕医生。
“一天早上,当他乘坐的轮船抵达亚历山大港,从甲板上,他看着眼前这座阳光闪耀的城市……突然间,他心动了。他说不清楚。就像晴天霹雳,他说,但又感觉不恰当,所以改口说,如同天启。就好像他的心被什么揪住了,突然之间满心欢喜,一种美妙的自由感。他感觉就像回到了家里,一下子打定主意,此生就在亚历山大港生活了。”
亚伯拉罕医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甚至没有追究自己为什么会对眼前城市的心动,只是因为那一瞬间欢喜的自由归家感,他留在了亚历山大港生活,在那找到了份薪水不高的工作,抛弃原先人人羡慕的管理员工作。我看到这段的时候心中有种奇怪的震撼,或者说是发愣——能做到随心所欲地生活,这是多么伟大而难得的事!只经片刻思考就做出对未来影响重大的决定,这需要不一般的勇气与“个性”。
最后,另一方面,讲亚伯拉罕医生的章节中,作者曾以叙述者的身份写道:
“做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一年赚一万英镑,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你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我把这句我最喜欢的话放在书评接近结尾处,是因为它能引人思考,而这也是我喜欢它的原因之一。这本书告诉我,有高薪水的工作和完美家庭不是绝对的成功,其实斯特里克兰式的达到成功也不是绝对的成功。当代社会我并不认为有什么人可以像斯特里克兰那样——完全脱离物质和人际关系。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是群居动物,因为人要生存下去必定跟他人产生交流关系,更因为人的理想大多都具有社会性。例如我想当律师,作为律师需要有客户圈,有很好的人际关系,需要被告人,需要跟对立方进行辩论打官司。例如要成为一位明星名人,你需要有经纪人有团队,有老师有师傅,有搭档有粉丝。甚至我弟想打游戏,他都需要队友支援、需要对手竞技。
那么如何追求成功呢?是你“因为看到另一种生活更有意义”,就尽可能地去追求,不在乎为了得到“月亮”你需要失去的那些“六便士”。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心平气和”,这便是贯穿本书,斯特里克兰与亚伯拉罕等角色所追求的成功。我想,这种含有精神含义的成功因人而异,也会赋予生命不同的意义。
——2019年3月17日
*注:1.内容简介部分参考“月亮与六便士”百度百科
2.由于时间较短,阅读采用跳读方式,因此解析不完整,细读后将有增加或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