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取得好的工作成果,想通过学习提升自我,想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想拥有充满魅力的外表,想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我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愿望和想法。
但很多时候我们这些愿望和想法并不能很好地实现。
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你是不是还在为自己不能坚持早起而自责,为自己不会时间管理而懊恼,为任务清单上一连串的未做清单而悔恨?
你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那么努力,那么认真思考人生,努力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就是难以改变。
研究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行为科学管理研究所所长,株氏会社创办人、美国行为分析学会会员、日本行为分析学会学员石田淳在《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一书中给我们揭晓了我们难以改变的原因。
1.错误地以为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是意志力
你是不是有这样的经历,每次自己想开始一项新的活动后者养成一个新的习惯之前你都会给自己制定一个完美的计划,也在心底给自己一个完美地期望值。
一直是起床困难户的你以为自己意志力薄弱,所以你哪天突然脑洞大开决定每天早起,你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每天五点起床,你坚持了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突然有一天你因为特殊原因未能如约早起。
这时的你开始开始自责,开始怨恨自己没有自制力,没有意志力,你怨恨自己再次的虚度光阴。接下来的日子你不再相信自己能继续坚持下去,在你自己心里你总是觉得自己因为没有意志力所以注定失败。
可是事实是你仅仅一天没有早起而已,第二天,第三天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你只需要继续早起,继续利用这段时间做你想做的事而已。
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悔恨和自责没有意志力上。
可是我们很多人一旦发生这种事情时,总是容易产生这样的情绪。所以我们总是做事三分钟热度。
石田淳说的一句话我特别赞成:“真正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而不采取任何行动,只在头脑中反复地思考“必须拥有更强的意志“是徒劳的”.
2.被眼前的利益左右
书中抛出了这样的两个问题:
问题1:今天给你5万元和明天给你5.1万元,你会选择哪一个?
问题2:一年后给你5万元和1年零1天后给你5.1万元,你会选择哪一个?
研究表明:对于问题1很多人都会选择“今天获得5万元”,而对于问题2,很多人都会选择“1年零1天后获得5.1万元”。
其实不管是哪个问题,只要多等上一天,就会多得到1000块钱。可是面对实质上一样的选择,很多人还是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面对很久以后的事情,人们往往还能保持理性的思考,可是面对眼前的事情,人们很容易失去理性。
比如你明明打算坚持早起三个月准备一场考试,可是摆在你眼前的诱惑却是温暖的被窝。
3.害怕面对失败
我有一个亲戚,前些年包工程挣了不少钱,慢慢地生意做大,资金周转不开,就开始跟老家的亲朋好友借起高利贷。
当初说好的一分五的利息,很多人也是被这所诱惑,就借给了他。
无奈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包工程亏了钱,别提还利息了,连当初借的本钱都还不上。
很多想通的亲戚收好借条,自认倒霉,也不打算从他要那笔钱了。
可我一个伯父当初借了他十万,再加上几年的利息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他始终无法接受自己的钱要不回来的事实。那个包工程的亲戚还奢望能东山再起,但是手里不仅没有本钱,还欠了一屁股债。但是他就是认为干自己老本行是最快捷的挣钱方式。
所以他还是像当初一样跟亲朋好友们借钱,看清事实的,当然不会再次上当。但我那个伯父总想着自己的借出去的钱能早点回来,所以对他之后的借钱总是有求必应。
现在那个包工程的亲戚欠的外债越来越多,他总是想试图说服别人借钱给他,让他东山再起。别人劝他拾起自己的手艺,哪怕干苦力,踏踏实实地也能挣点钱,可是他总是说:“我投出去那么多钱,就差一点了,现在放弃了太可惜了”
无论是我包工程的那个亲戚还是借给他钱的那个伯父,他们总是不愿意面对已经失败或者糟糕的事实。他们不愿意前期的投入就这样白白浪费,所以继续走向无底深渊。
在行为经济学中,将“已经支出且无法回收的费用”成为“沉没成本””,书中说这个“沉默成本”的概念同样适用于时间方面。
你经常在你的身边看到一个有颜值有能力的女孩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渣男男朋友,她的理由是跟他在一起这么多年,我付出了那么多,现在离开,太亏了。
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作者在书中是这样分析的,因为我们害怕面对失败,所以我们宁愿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不愿意改变。
4.随波逐流
你是不是经常看到别人早起你也早起,看到别人学习时间管理你也学习时间管理,看到别人干什么你不假思索地跟风地效仿。
可很多时候你盲目地随波逐流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耽误了真正想干的事情,而且别人做的事情不一定适合你。
以上是我从《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一书中解读出的四种难以改变的原因,不知道你是因为哪一种原因无法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