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则新闻刷遍全网。女作家琼瑶在台北家中自杀身亡,享年86岁。
我知道,现在写的这篇文章大概率是会被平台锁文,但无所谓了,我只想写写我当下的想法,大有一吐为快,不吐不快的感觉。
琼瑶可以说是我的小说启蒙老师。大约在初二的时候,看了她的小说《菟丝花》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陆续又看了她一些作品,但苦于记忆力下降,不记得有哪些了。也许你说那是因为不够喜欢,所以记忆不够深刻。不,并不是这样的。在我的印象当中,为了看琼瑶小说,那时的我是茶不思,饭不香。吃饭睡觉,上课下课,脑子里一直在盘旋着小说里的情节,与主人公同悲伤,共欢喜。
那时追的小说作家还有岑凯伦。她们俩人是当年我情窦初开时最喜欢的言情作家。琼瑶的文章偏向于描写小三求而不得的情缘,岑凯伦偏向于豪门与穷人的爱情纠葛。琼瑶文字细腻唯美,岑凯伦文字干净利落。她们有着不一样的写作风格,但同样受我追捧。其中描写的爱情也都荡气回肠,令人回味无穷。让当年的我(不止是我,可以说是与我同一时代的绝大多数少男少女)痴迷不已。
随着年龄的增加,知道她们描写的爱情多是不存在的。一个过于浪漫,一个过于市侩。而且看了几本她们的书,便觉得个人风格太过明显,写的都是同一类的题材,情节雷同,套路满满。看了前面的内容便知后面的结局,所以便没有了当初的痴迷。
为了印证这个印象,昨日,我特意在网上找来琼瑶阿姨的《窗外》。快速游览了第一章节和最后一个章节,虽然还是佩服于她细腻的文笔,但已经丝毫不能引起看完全文的兴趣,这就是为何她们最终被我遗忘的原因之一。
后来又看了金庸和梁羽生的小说,转而迷上了武侠小说,更加彻底地把她们忘却了。
琼瑶的作品有不少被翻拍成电影电视剧。但记忆中我也只看过她的一部《婉君》。至于后来火遍大江南北的《情深深雨朦朦》也只是听说一些故事梗概而已,没有真正地看过。不过我也能想像得出,她的作品里的那几个台湾男演员,瞪着一双死鱼眼(恕我形容得不太厚道),大喊大叫,竭斯底里的样子,和女主人公悲悲切切,凄凄惨惨,一付可怜巴巴的模样。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表情夸张,流于肤浅,这些都是我不喜欢的原因。我认为,琼瑶本人的文字可比这些电视剧要好看得多。
抛开琼瑶的作品不谈,谈谈她这个人。除了知道她的作品和电视剧,以前网络还没盛行的时候,她的背景我们是无从知道的。近些年她的负面新闻也就是她丈夫的前妻写书谈及她知三当三的事情。这才知道她的一些事情。原来正因为她是当三的,所以笔下才会出现那么些不顾原配,不顾世俗的眼光,为了所谓的爱情,甘愿粉身碎骨的情节内容。
试问这世间,哪有那么多纯粹的爱情呢?就算曾经是纯粹的爱情,能够真正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又有几个?爱情到最后,经历过平淡的岁月,过够了盐米油盐日子,最终不都消失殆尽了吗?不得善终的是分手,修成正果一路走来的终将变为亲情,这才是凡间大多数人的爱情真相。
再回到她自杀的这件事来看。很多人说以前不知道琼瑶,或者知道了也只是路人。但通过她自杀留下的遗言和视频,瞬间由路转粉。
确实,通过她这一事件,让我重新认识了不一样的琼瑶。原来她笔下那些总是处于弱势的悲情女主角并不是她本人。她本人会更勇敢,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才会更有决断力。生前她真正践行了什么叫做“红尘作伴,敢爱敢恨,潇潇洒洒”,死去也是“翩然”而去,“自主、自在、自由”飞翔。
86年高龄,能够在生命的最后关头,笑着说“我活过,不辜负此生”,而且能够如此体面优雅的离开,是一个多么有智慧,多么有勇气,多么幸福的人。实在是令人佩服加羡慕呀。
一路走好,琼瑶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