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所以之后就有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
但我不赞成这个说法。对于具有坚定信仰,明确的人生目标,有果敢毅力的人,即使“近墨”也未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说明了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更深刻。古时有孟母三迁,孟母为了自己的孩子盂珂认真读书,而三次搬家,可谓用心良苦。鲁迅先生也说过:“读书人家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弄斧凿,兵家儿早识刀枪……”这些说的并无道理,但是这句话也不是绝对的。
这种判断只有在人的认识能力和辩别触力还不完全的条件下才能成立。例如:低幼阶段儿童,就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然而,当你已经有了自我判断能力,能判断是非时,你就不会近墨者黑了。简单地说,这得看自身的修养和判断能力。如果你有一个“咬定青山不放松”般的不可侵犯、坚定的意志,那么你一定不会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宋代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说得好。莲花生长在淤泥里,却能开出洁向无瑕的花朵,这正是它“可远现而不可亵渎”的高贵品质。所以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们要有一叛坚定的心,要不同流合污,要坚守自己的原则。晋朝的陶渊明就有一题不受外界侵扰的心。他十分的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同流合污。在朝堂之上,身旁的官吏们守旧,自私、懈忠、贪污、阿谀奉承,而他依旧刚正不阿,两袖清风。正因为它十分坚持自己的原则,才没有“近墨者黑。”才能被传为千古佳语。
如今,警察们一直与一些小偷盗贼打交道,但他们却没有盗窃,依旧一身正气,坚持自己的原则。如果说:“近墨者黑”的话,那这个社会不是都乱套了吗?那些潜入敌人部队的地下党,不是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牢记着自己的使命么?
所以说:“近墨者未必黑。”这主要是依靠自身的修养和心性来决定自己的命透。我永远坚信,即使近墨,只要坚守心志、坚持自我,就可以傲然世外,我们没有理由怨天尤人,没有理由抱怨环境,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近墨者未必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