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又又 我是文又又,80后宝妈,专注女性自我成长,真实故事记录者,写我所见,记录生活点滴。
今天读了10万+的一篇爆款文,它的标题是《刘学州临死前做的最后两件事,催人泪下》,让我对“亲人”这个定义有了新的认知,我非常有感触,写下来,一起分享。
刘学州临死前到底做了哪两件事?
刘学州临死前做了这两件事是:
第一件事是:将通讯录里的“舅妈”改成“妈”。
为什么?
因为他觉得舅妈对他比亲妈还要亲,他在心里面已经默认了“舅妈就是妈”。
尽管这个“舅妈”是买他的亲戚,他也不管这些,在他眼里,谁是真心实意对他好,谁就是亲人。
第二件事是:把自己仅有的遗产分成两笔,一笔给石家庄孤儿院,一笔给姥姥和姥爷。
因为当他养父母突发意外死去后,是这两个人老家人抚养他长大。他还记得这份恩情。
说明刘学州是一个懂得知恩图报的人,并不是像网上某些人说他是的那样。
我不太喜欢追热点,尤其是这样的沉重的热点事件。我一向害怕面对死亡。特别是面对有关死亡的信息,我不想去看,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终止了。
可是还有多少人是因为没有这样的生命体征而终止的啊,我更关心的还是人们要珍惜生命,不要轻易放弃生命,在这个社会上,生命不仅是你自己一个人的,而且还是家庭和社会。
张爱玲为何不愿见垂死的母亲,是真的冷血吗?
文中举了张爱玲在母亲临死前都不去看望母亲,只是邮寄了100美元,一个星期后,张爱玲的母亲就去世了。
有人说:“”张爱玲太绝情,自己目前患病住院了,都没有去看。
而实际上说这些的人都是不了解张爱玲的。
张爱玲小时候的经历特别曲折,她能有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她自己的辛苦付出。
而那时候,作为目前的妈妈,却扔下她,只身一人跟着妈妈去国外一起找他的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