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仁爱,培养种子

时光荏苒,从小学部调任技工学校副校长已两年有半。这段岁月,于我而言,是一场深刻的修行。面对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跨越,我每日刻苦学习,沉下心来熟悉各项全新业务——从课程架构、人才培养方案,到学籍管理、实习实训,乃至毕业证的验印……工作如潮水般涌来,每一天都像在“打仗”,心中也常怀焦虑。然而,我从未抱怨。因为我深知,“要想说得精彩,必须做得精彩”。王阳明先生倡导的“事上磨”,正是一个人成长最坚实的阶梯。

在几年的摸索与总结中,我越发认同社会对技工学校是“兜底教育”的看法。这些孩子在初中阶段因成绩不佳而被忽视,甚至被贴上“问题”标签。他们带着恐惧与迷茫来到这里,害怕再次受到伤害。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绝非急功近利地提升学业分数,而是重建他们受损的心灵品质,扶正他们摇摆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若无这三年关键的托举,许多孩子或许就会滑向社会的边缘,甚至误入歧途。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工作,是真正的行善积德,是遵循天理、践行仁爱的善业。纵使千头万绪、疲惫不堪,亦无比值得。

如何建设心灵品质?我们回归到教育的本源。阳明心学指出,人心有“怠、忽、燥、妒、忿、贪、傲、吝”八颗心,这些杂念如尘埃般遮蔽了本心的光明,阻碍了认知与情感的健康发展。孩子们不愿学习,根源常在于此。因此,我们推行以“明心”与“净心”为核心的 “三全育人”机制——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持续扫除这些心尘。实践证明,这套基于心学理念的育人模式,是行之有效且经得起考验的。

在这场静悄悄的心灵革命中,我们的老师付出了远超寻常的努力。走廊里,是他们与学生倾心交谈的身影;课间时,是值日教师巡视校园的坚定脚步;晚自习上,是老师带领学生解读时事新闻的专注;午间食堂里,是利用陪餐之机进行的润物无声的思想引导……“校园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正是这点滴的朝夕相处,在师生间搭建起了一座坚实的信任之桥,而这,正是教育最美好的成果。

这些孩子或许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他们的心灵也因此更为敏感,更能珍惜来自老师的每一份信任与鼓励。当他们心上的杂念越来越少,心灵越发纯粹,内在的正向能量便会自然生发,学习技术技能的信心也随之坚定。我们的校训“厚德强技,笃学铭志”之中,蕴藏着无尽的育人宝藏。

我深信,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蕴含无限潜能的种子。只要我们愿意相信种子内在的力量,并付出岁月去耐心守候,就一定能等来春暖花开的动人时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