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读书的人,对文字的理解会深刻些,比如读到对一个景物的描写,脑海中很快便能勾画出那样的场景,若是看到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也能够感同身受,倍感震撼。
阅读量大的人,对文字也会更加敏感,他可以看出作者在哪个词上下了功夫,可以领会作者字斟句酌的用心。因此,他也就会潜移默化地变得“苛刻”,也就慢慢地会“讲究”起来。
在生活中,阅读量大的人的的直接表现是:口语的表达会更准确,更能找到合适的词来准确的表达自己的心情,词更能达意,很少会口出污言秽语。
一个常读书,又能够常输出(即写文)的人,那他(她)将会对文字会有进一步的、深层的感觉,这感觉会遍布到他(她)的每一次阅读中。读小说时,对写景部分的颜色、姿态、光与影的描写,能够更加细读、琢磨,甚至是玩味,并还会比较,为什么作家用这个词而不用另一个?也会为作家那些个表达非常准确、十分契合自己所思所想的句子而叫好;读诗歌时,你会被它那简洁而抒情的文字所触动,读完总会有提笔抒发自己情感的冲动。
如果你读书读到了这程度,平时又会码点字,那你对文字会越来越敏感,越来越“挑剔”!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读过、写过,你才知道文字的质与量。
写过,你就知道作家的不易,同样一处的春景,在大作家的手里,就是那么繁花似锦,读来令人身临其境;同样一种心情,他们就可以遣词造句、酣畅淋漓地描述清晰;甚至有些相似的故事情节,也能在他们笔下吸引力倍增。
写过,你的口味会越来越“刁”,你就会品了,能轻松地辨别出“白开水”和“琼浆玉液”;粗读、精读把握地有度。
写过,才知自己底子薄,储备少,因此更懂得了多读的重要性,也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输入,否则就会出现“亏空”,这是写的过程中最令人沮丧的现象。但是,只要你保持阅读,你储存在脑海里的一些素材就有被激发的可能,相反,它们只能陪你在几十年以后一起长眠。
写作,有时与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是相通的。
比如有些人对护肤品很有研究,能够准确地找到适合自己肤质的品牌,但凡这样的准确,都不是轻易得来的,她们都是通过许多次的试用、体验和比较才在众多产品里挑选出来的。
对于服饰也是如此。能找到符合自己气质的衣服,那肯定是棉麻丝都试了试,长中短款也都套过,黑白灰、青绿蓝都比较过,才找出了最搭。
写作,何尝不是如此?你各种体裁都去读读撞撞,就像是亲手去感受不同材质的布料一样,不同的材质可以裁剪出不同的“风景”。慢慢地你就知道自己适合哪种了,找到了适合的,你就愿意一直写下去、读下去,偶尔换换风格也未尝不可。无论是哪种文体的表达,那里面都浸透了你的各种情。
爱过知情浓,写过知“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