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年来,流行一种居家整理术,叫“断舍离”。“断舍离”一词来源于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所写的《断舍离》一书,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这个概念倡议的也无非是一种简洁的生活,把耗费精力的冗余之物摒除在外。
对于这个观念我是赞同的,两年前偶然了解到断舍离,学习了断舍离也让我的个人空间焕然一新,心里也变得畅快而敞亮。
近来秋风四起,冬天踏着脚步就要来了。周末,恰逢这阳光明媚的天气,我决定着手做一件事,对我的房间进行“断舍离。”这两年,每到换季的时候我都会进行“断舍离”,扔掉这些杂陈之物的同时也抛去了内心的杂念和混沌。
那么,房间内有哪一些东西是可以整理的呢?
举例一些具象物品:
1单只的袜子/无保护作用的胸衣/染上污渍的衣服等
理由:大部分的人留着一件物品很多时候是抱着“也许将来会用到”这个想法。比如单只的袜子也许有一天会找到另一半,万一下雨可以拿来备用的旧胸衣,染上污渍的衣服也许会找到一款好用的清洁剂……
然而,现实却是那只单只的袜子一直孤零零的躺在角落,等那只怎么也盼不来的另一只袜子,旧胸衣一直盼着的雨天似乎怎么盼也盼不来,科技的发达也没能拯救那件染上污渍的衣服。
人类,在某一方面来说是喜新又恋旧的。就拿女生举例子,每年每季都会买不同的新衣服,其实是穿不完的,“旧事物”们都被“新事物”们挤在角落里,毫无出头之日,那为什么还要留着它呢?
2 买了却不能穿的衣服/贪便宜买的化妆品及各种物品
理由:现在的商家为了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欲,各类商品活动五花八门,很多人在购买物品的时候并不是“我需要的必要品”,而是这件东西看起来还不错,或者这件东西好便宜,反正一点小钱买不了吃亏。但实际上,我们买了不合适的东西花费的并不止购买这件东西所付出的金钱,我们还要付出精力去整理归纳,去找寻他的用处。到最后,可能一次也没有派上用场。
当然,我们可以整理的远不止这些。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需要进行整理的地方。
比如存放在电子产品里的各类文档、照片和视频等,要归纳好分类,归置到分好的文件夹中,没拍好的、重复的、没意义的通通删除。这一点,我尚在努力中。曾经因为工作原因,在微信里的聊天记录和各种文件都不敢删除,导致微信占用手机内存太大,软件都无法打开。当我清空了那25G的缓存之后,感觉整个世界都明朗了。而且在之后的工作生活中也没有因为删除了缓存的文件而受到影响。
收纳不是为了收到最里面,而是为了更容易拿出来。我们整理是为了让环境变得整洁干净,但最重要的是为了让我们在寻找物品的时候目标更明确,效率更高。很多时候我们都本末倒置,觉得收拾房间就是把东西都放回原位,甚至都归置到一起,结果没两天又打回原形。为了不辜负自己的劳动成果,在整理的时候更应该该断则断。出门前,在5双完整的袜子里挑出一双,总是比从袜子堆里找出两只一样的袜子来的轻松些。
这次的断舍离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阻力,就是我妈。我整理打包好了我认为我再也不会用到的物品,我妈居然趁着我回房间,迅速的将我的“垃圾”转移到了楼道里藏起来。她之所以有这个举动是因为她认为我丢掉很可惜,这个东西可能还会有用,所以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两年前我刚接触到断舍离的时候,也有很多我舍不得丢的东西,所以那些看起来还能用的东西被我偏心的保了下来,但我昨天一看,这东西放在我家同样的位置,占用了这个空间1年两年三年,我都没有再用过,其实他已经尚失了他存在的必要性,因为空间是有限的,为什么不把空间腾出来留给真正需要用的东西呢?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山下英子 《断舍离》
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断舍离”正是帮助我们在“自己和物品”之间做出抉择的好方法。丢掉不舍和执着之后,就会有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如沐春风。
当然断舍离不是一股脑的全部东西都丢掉或改变搜集物品的习惯,而是更认真的思考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让自己重新看待自己拥有的一切,分清楚什么是想要还是不想要的。
断舍离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认为,能够做到极简的人少之又少,但能够学习断舍离的方式,对我们的人生和生活进行深刻的清理,舍弃多余的杂物,或许会找到新的自己和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