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到手机过度使用的原因
不经意间,手机“问题“越来越多出现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之前我认为手机就像电脑一样是人类科技进步的一个资源,后来越来越发现自己、家人和学生都成为了手机的亲密伙伴。
(一)家长的求助
现实中,如何引导孩子科学理性地使用手机,成了许多学生家长求助的集中问题之一。
经常有家长向班主任反映:学校能不能不要让学生放假,孩子一放假在家时手里时刻不离手机,有时候还会发现孩子表面假装学习其实是在“偷玩”手机,说也说不听,甚至摔手机大吵,却无可奈何。
(二)自家娃的萌芽表现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小朋友喜欢看手机,尤其是和外公在家的时候。好多次我回家时候会恰好看到她在看小视频,有时她会向我询问一些问题或是描述一个故事,发现她的这些“知识”都是从手机中获得的。孩子被手机吸引是因为孩子受到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忽略式管教孩子最容易手机成瘾,其中妈妈的拒绝是最容易让孩子到虚拟世界或其他地方去寻求心理需求的满足,溺爱式管教次之。虽然孩子暂时还没有成瘾,但是也会主动要手机来玩,真的要好好对待这个事情。
二、手机成瘾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心理需求的不被满足
对于高中生,青春期的发展任务主要是独立自主、追求个性、脱离父母和结交同伴,对应的心理需求也日益凸显。青春期最大的心理需求就是追求自主、独立、平等和获得父母和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这些需求在学校、家庭是否被看见?这些是否被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如何?
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去其他地方寻求满足,比如网络。被困在学校寄宿和严格管理的孩子回到家里采用手机这一单一方式来放松自己。娱乐是青少年使用手机的主要原因,使用手机来打游戏、聊天、看动漫、看短视频等。
(二)外在的原因
1.科技因素
游戏的开发和设置利用了心理学中的正反馈和强化原理:入门简单,上手容易;反馈即时,奖励多样;竞争与排名机制;营造和同伴们一起玩的氛围;环环相扣的小目标;无限次的重复试误机会;沉浸感和心流体验等,恰好满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信息的精准化推送,也让手机诱惑变得难以抵御。
2.生理原因
智能手机的不确定的反馈可以使我们产生多巴胺,手机成瘾后我们大脑的生化指标也会改变(氨基丁酸和谷氨酰胺的分泌会有改变)。
3.家长不能有效监督和约束。
三、解决方法
1.父母改变观念。不再单一认为孩子过度使用手机是自控力不好,不采用批评、指责等简单粗暴的管教手段来让孩子放下手机,这样做更容易把孩子推向手机,而是要用帮助、指导的方式和孩子组团来一起“对抗”手机。
2.父母重视和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满足。家长好好听孩子说话,积极回应孩子,让孩子现实世界中,尤其是在家庭里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
3.家长注重和孩子建立情感联结。
如果亲子不沟通,尤其是和孩子因为手机问题和家长不沟通,暂时放下对手机问题的关注,需先重建亲子间的情感联结。
4.具体方法
A.带着温度设限。
对情绪不设限,对行为设限。
约定上网时间+规范上网内容+限定上网空间。尤其是对于年幼的孩子。
B.通过关闭手机通知、把屏幕设置成黑白、贴防蓝光屏保来注意保护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等认知能力。
C.父母的身教。父母减少手机的过度使用,避免言行不一。
D.父母的高质量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