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事闲得空。相邀友人游戏被放鸽子,天气阴沉却也不干不燥,转念一想这岂非是读书的好时机,便从床头拿起几周前尚未读完的《断舍离》。书末有一节提到父母给孩童买书,多是从自己的意念出发,让孩子看的书其实是自己年轻时感兴趣的,以父母的名义“自私”的让孩子选定阅读书本。
回想起小时候,家里是父亲带我去图书馆买书的时候居多。父母亲由于幼时家境不好,学习机会自然是少,文化水平比不上他人。但是做人以及教育孩子的方法想来是不差的。父亲性格内敛,不易说话。但是每每出去买书时他是极其高兴的,他常说,多看书总是好的。于是小时候爱看课外书的我便有了大量的资源来看。在课外书阅读上完全拥有自主选择权的我相比较其他孩子来说是幸运的。从画册,睡前故事到世界名著,小说,给我的童年增加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小时候写作文经常被老师夸,怕是相当一部分来自课外阅读的功劳。大量的阅读使得我的脑洞异于小伙伴们,平时见多了作家们的文笔自然也会模仿这么两笔。但是另一方面是,沉溺于文字世界的我性格慢慢偏感性多于理性,常常过分带入到主人公的世界而自己的内心震荡不已。
或许是童年的经历使然,我是纸质书籍的忠实爱好者。电子书固然方便快捷,作为快消费文化的网络文学的载体偶尔读读尚且可以。倘若是研读名著,品味小说,怕是纸质书来的痛快。一本崭新的小说带着刚印刷残留的墨香,就着剧情,吧唧吧唧读下去就收不住手了。自小有个习惯,买来的新书第一天就看完,从白天看到黑夜,父母亲催促吃饭也是拖延好久快速扒两口又来接着看,非当天看完不可。这一点怕是遗传了母亲的毛病不可。母亲,个矮墩实,手脚麻利,做事快且好。无论是在单位做事还是给别人帮忙,总是三下五除二的就搞定,不搞定不吃饭,在家里也是,烧好饭菜的她总要先洗好锅,铲再来吃饭,这一点弄的我和父亲怨言颇多,吃饭时间老是为难。母亲倒是潇洒,小手一挥,你们先吃就是。书并非看完一遍就弃之不理了,一个闲暇的午后,睡觉前的迷糊,从书架上抽来一本再来回顾。有些情节怕是第一遍读得快也忘得快,在读时感觉像看一本新书,刺激刺激。回顾的多了,书中的细节慢慢的也就刻画清晰起来,竟在脑中演了起来。诚然和作者文章张力十足,画面感强,但是,观众想象力不丰富怕也是不行吧。种种画面,如今想来也是痛快!
书分科目篇章。小说最喜,杂文次之,杂志报纸尚可。历史哲学最是头疼。随年龄增长,思想上的转变,喜欢思考人生,故而最近偏爱时代批驳的锐文。微博,微信,知乎也是如此。
今日看书有感而发,突觉尿意,就此打住。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