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景不如听景,心中的西双版纳梦,留在《生命赞歌》壁画里
袁运生《生命赞歌》壁画局
部很久以来,我就向往西双版纳,就像城里人向往边疆的神秘美丽一样。西双版纳是孔雀的故乡,大像的乐园,是召树屯王子和孔雀公主的神话王国。
画家们尤其喜欢西双版纳,多年前有一位画家袁运生在首都机场画了一幅壁画《生命赞歌(泼水节)》很出名。袁曾经是中央美院少年高材生,其人生坎坷,被作家写成报告文学《痴情》,令人潸然泪下。
画家们眼中的西双版纳充满诗情画意,热带雨林,巨树藤萝,把天地都遮得密不透风,青绿暗翠,其间点缀一二傣女溪边汲水,别有情趣。
南无羌佛作品《版纳风情》
尤其傣家少女七彩的紧身衣裙,令窈窕身材曲线毕露,如果七八位少女挑着担,排成一溜儿走在稻田埂上,婀娜摇曳的倒影映在水中,顾盼生情。背景再配以傣家竹楼,南国椰树,那真是绝妙的画面!曾经有一个阶段,全国美展中傣家风情数不胜数。
为了梦想中的西双版纳,终于有一天我来到了她的脚下。
西双版纳相传是孔雀王国所在,原名叫“勐巴拉娜西”(美丽的地方),那首非常优美的云南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唱的就是这儿。
小时候看《连环画报》,《召树屯的故事》留下深刻印象:王子召树屯外出打猎,路过湖边,见一群美丽的孔雀从天空翩然飞来,落在水旁变成仙女,脱下七彩羽衣下湖洗澡。王子看中了其中的七公主兰吾罗娜,偷偷拿走了她的羽衣。结尾自然是老套,兰吾罗娜与王子相恋结婚,幸福一生。后来这故事拍成电影,就是《孔雀公主》。
这故事跟汉族的《牛郎织女》非常像,也是第七位仙女,也是偷看洗澡,偷拿衣服。不知谁的版权,谁抄谁的。只是这位小偷在傣族故事里从穷汉牛郎换成了高贵的王子,似乎显得更般配,但也缺少了穷人忽然美梦成真的强烈满足感。
西双版纳森林公园的最后一个节目就是圆大家的“孔雀公主梦”,在一弯湖水前,大家等了足有一小时,饲养员准备好了充足食物,又用各种方法,各种声音召唤,终于,上百只孔雀不知从何方空中纷至沓来,边飞边鸣,落在水边。当然,孔雀下来并没有变成仙女,我们也就没有羽衣好偷拿。
这次来西双版纳,都怪我一时糊涂,想图省事参了团,结果安排太满,时间过于紧凑。说起来动物也看了,植物也瞧了,傣族风情、歌舞表演、强迫购物,样样不缺,缺的就是自由和悠闲,思索和品咂,也就少了泸沽湖畔那种仙境感受。
常言道:“看景不如听景”,斯言不谬。
“听景”是听谁的?听那些文人墨客的游记,看画家摄影家的作品,旅行家的感受。那些人有文学底蕴,有审美情趣,有多情善感的微妙神经,且专门花时间,山间水边,三天五天半月半年地细细品味,提炼其中的美,方能写出或画出感人至深的作品。
大家常说,平平常常的风景,怎么一上了画就那么漂亮呢?就是这个道理。
而“看景”是什么人在看?多是普通百姓。大家听那帮秀才吹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不由心向往之。跑去一瞧,嗨!不就一汪子水嘛,不就荒山野岭吗?不就破庙村姑吗?有啥看头?大呼上当。这就是文化层次的差异。
名山名水被吹捧了多年,不去怪痒痒的,去了又看不出门道。于是旅游团来生意了,你不是不会游吗?我给你承包运作,一日五游,两日十景,把旅游当成买大白菜,越多越划算。大巴拉上该去的点一个不拉,照相,留影,哨子一吹,集合走人!看风情?给你整场歌舞,看民风?拉你走村串寨。你还能有什么不满意?
回家一瞧相册,在名山名水的字牌前一站,跟剪贴画似的,“这儿”“那儿”全去啦!心满意足。至于“这儿”“那儿”到底有什么好儿?那就不是我的事儿了。
算下来一天之内游了真不少,上午购物,果汁儿也尝了,医学课也听了,镯子也挑了,接着傣寨听课买银腰带,午饭一吃立刻瞻仰大佛,马不停蹄,电瓶车转植物园,转出来立马大巴拉到森林公园,还是电瓶车,“结婚”,荡秋千,看歌舞,听音乐,过泼水节,瞧孔雀。一口气游了十景都不止,回到旅馆天还没黑!你说这效率够多高,收获够多大!
袁运生《生命赞歌》壁画局部
但这一天下来,心中那版纳梦,对《生命赞歌》壁画中那种热带雨林,窈窕傣女的诗情画境,真的没多少体会。所以结论是:去景点参游,宁可少些,但要精些,宁要自由,不要效率,一定要游出意境,享受到真正的美,才算不虚此行。
当然,多数人还是适合旅游团。近年提出“深度游”概念,为什么叫好不叫座?就是因为多数人还没到那个“深度”。
图片来自网络
文/闲云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