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活动复盘大会上,大家轮流发言,极少在大会上发言的小A极其紧张又自信,因为他觉得自己看法建议极好,且还没被前面总结的人提及到,所以轮到小A发言时,他紧张又认真地阐述完后看着大家,内心期待着大家的认同。
就在这时,坐在旁边的同事对发言进行补充:“我的观点跟小A是相反的,我认为···”,小A感觉有种突如其来不适、内心开始躁动,不耐烦,脸有点发烫,气愤瞬间就上了头。
接下来,直到会议结束,小A什么都没有听进去,无论旁边的同事说的理由多么符合逻辑上已经没那么重要的,因为一直有个声音总在脑海中不断回响:“他觉得我的观点不对,我的能力不行,他看不起我”。会议结束小A觉得同事们看他的眼神都变了,最后小A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终于让这个声音消沉下去。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曾经是案例中的小A或者是倍感委屈的同事,对于小A来说,对方的一个不同的观点,就让他备受挫折和气愤,甚至影响了之后的与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真正知道自己生气事实吗?对方真的是在否定我,在质疑我的能力的吗?
我们常常与他人意见不合而产生情绪,我们来重新梳理一下这件事案例的逻辑:我提出了一个观点,对方提出了另外一个观点,我觉得对方针对我,怀疑我的能力,所以我很生气。撇开这个案例,这个逻辑是如此荒谬,因为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而生气,这个世界上本来存在很多截然不同的事物可它们又完全正确的比如:白色与黑色;男生和女生;喜欢吃榴莲和讨厌榴莲。
那究竟是事实(不同观点)与结果(生气)之前经历了什么化学反应?这里涉及到一个心理学的理论:情绪ABC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人类对很多事情的情绪反应,并不像很多人理解的那样,是客观事实本身导致的,而是“信念”这层薄薄的滤镜导致的。信念是我们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和态度,也就是如果用A表示客观事实(导火线);B表示信念(滤镜);C表示因信念而产生的愤怒委屈的情绪。因为我们以为A直接导致C的发生, 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的B才导致C的结果。
知道了信念(滤镜)是导致我们情绪爆发的根源后,该如何应用这个理论去解决生活问题呢?
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察觉信念,清楚目标。例如我们察觉他只是在表达他的观点,而那个观点跟我不一样,这时我们要想想自己真正的目的,比如我提出观点是为了完善这个方案,完善方案就是我的目的,而不是我一定要证明我是对的;
第二步:接受尊重对方的不用观点并真诚的表达出来后,再充分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注意表达自己观点时不要用“但是”,可以以“同时,我考虑的是···”比如“你从另外的角度考虑,你认为···同时我考虑的是···”;
第三步:我们要更新自己的认知:必须知道我们是接受多么多元的看法,但行动上要归一,永远只能做出一种选择。最后所做的决定采取的行动是基于谁能对这件事负责,而不是比谁的看法更有道理。所以在行动上,可以在权力允许的范围内坚持自己的选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这要掌握了上面三步,那么就可以不用当情绪的求火队员一直在灭无名之火,这个理论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