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送给我的3.8节卡片里说,妈妈的爱在铅笔里,因为她帮我削铅笔。
这两天,她大喊着,妈妈,快来快来帮我削铅笔吧。我感觉了下,她其实就在喊:“快来快来,表达下你爱我吧”
曾经和朋友组织过两次线下读书会,妈妈们对孩子的要求,什么时候说“好”,什么时候说“不”很纠结,总觉得说了太多的“不”,会太严苛了,担心孩子心灵受伤,说了太多的“好”呢,又怕太溺爱,最后包办过多,孩子的能力发展不起来。
看育儿书也是,恨不得书里写得清清楚楚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但是看到最后,到了现实生活中往往变成了左右不是,怎么做都不好。
所以,大道至简,与其教条,不如简化,脑子有千万条条条框框,不如化作“感受”,我们每次的读书会带领人都会问那你当下是什么“感受”呢?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从孩子的感受出发,才能感受到真正的“爱”。
我记得《爱的五种语言》里有一段话「在每一个孩了里面,都有个『情绪的箱子』等着被添满爱。当一个孩子真正感觉到被爱,他才会正常地成长。但是,当爱箱空了的时候,这孩子就会有问题行为。多半的问题行为都是由于「空箱子」的渴求所激发。」人类存在的中心,是渴望跟另一个人亲近,被另一个人所爱。
比如说,女儿让我帮忙削铅笔,如果按照书上说,这是她力所能及的,而且是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我就不应该帮忙,可是事实上,我在旁边削铅笔是愉悦的,女儿用铅笔感受到的是“爱和关心”,那就是一件填满“爱箱”的事儿,每天都做又有什么不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