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摘自《人人都能学会的写作变现指南》
路遥写《平凡的世界》,不仅大量翻阅当年的报纸资料,还先后去了陕北偏僻的煤矿窑洞、黄土高原的小县城、榆林宾馆去寻找灵感。他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身体力行。他在山上放过羊,在田野里过过夜,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写作。
同样是陕西作家陈忠实,写《白鹿原》时,他花了5年时间在偏僻的山村里写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艰辛创作,才成就了这部茅盾文学奖作品。他觉得老家的环境让他远离了心浮气躁,拥有了安恬和宁静,他说:“写作《白鹿原》书稿时,我觉得必须躲开现代文明和城市生活的喧嚣,需要这样一个寂寞乃至封闭的环境,才能沉心静气地完成这个较大的规模工程。”
知名作家三毛,她的主要作品都是在流浪中完成的,她所处的环境和生活状态,成就了《撒哈拉的故事》。
201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残雪,她是湖南人,却定居在云南写作,68岁的她,每天坚持至少写出900字。
畅销书作家庆山,她在文章里说写作与恋爱一样,需要适应不同的环境模式。她可以在喧嚣的咖啡厅写作,也可以在寂静的寺庙里写作;可以在书房里听音乐写作,也可以在阳台上写作。
法国作家雨果因《巴黎圣母院》闻名天下,据说雨果在书稿合同即将截止前,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屋里,买了一整瓶的墨水,把衣柜都锁起来,只留下一件大披肩,免得受到外出的诱惑,他还买了一件长衫,到脚趾头那种,直到最终完成书稿的时候,他才扔掉了墨水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