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大过程中有无数这样的时刻,被父母老师教导:要养成先写作业再玩的习惯;养成看书写字保持距离的习惯;要改掉赖床的习惯;改掉看电视一动不动的习惯……长大了,自己也加入评判自己的阵营:又熬夜了,啥时候才能改掉这个坏习惯;又没按计划完成工作,啥时候才能改掉拖延的习惯……
我们的所有行为,无论好坏,貌似都可以用“习惯”二字概括。这么看来,习惯再怎么被重视也不为过啊。但同时我也发现,自己不满意的那些“坏”习惯,无论怎么自我批评、如何下定决心,最终都逃不掉改不了的命运。
后来,“坏”习惯对我的影响好像越来越大,我发现生活越来越不受自己掌控了,这种感觉真的很心慌。
不能坐以待毙吧,好在,在真的真的真的想要有所改变的时候,出现了一些能帮助我的书,其中包括这本《习惯的力量》。
“习惯的力量”,究竟有多强大?
我们每个人每天40%以上的行为,都是习惯造就的。
哇噢,我还以为自己很理性,以为我做的每件事都是经过大脑思考、逻辑分析,然后才行动的。其实呢,小到抹完牙膏再把牙刷放进嘴里、复杂到开车的每一瞬间选择踩油门还是刹车,所有这些都由基底核直接发挥作用的习惯性行为,而非大脑灰质(负责表意识层面思考的部位)控制。大脑只会负责让几乎所有的惯常行为变成习惯。
为什么呢?
因为大脑的本能就是寻找省力的方式,让自己可以得到更多休息。习惯行为一出现,大脑灰质就会平静下来,放松一会儿或者去进行其他思考活动。
现在明白了,寻找省力的方式是大脑的本能,别再批评自己“懒”了,大家都是一样一样滴。
那优秀的人,就是有意或无意利用了这种本能,培养出对自己有帮助的好习惯喽。了解并运用这种本能,我们也能改变“坏”习惯,培养好习惯。
一、了解习惯
习惯是一个由三步组成的回路:1、一个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的暗示发生;2、一个惯常行为发生;3、得到奖赏。当把暗示和特定的奖赏关联起来时,大脑中就出现了潜意识的渴求,这是让习惯回路继续运转的关键。
习惯回路中的暗示,涵盖几乎所有事物:看到某个画面、特定的地点、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某种情绪、特定的人等;习惯行为既可以异常简单,也能不可思议地复杂;奖赏则涵盖了感官的快乐和情绪的高潮,比如大脑对内啡肽的分泌或成就感的渴求得到满足。
再总结一下习惯的产生:把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拼在一起,然后培养一种渴求来驱动这一回路。
比如当闻到了烤面包飘出的香味这个暗示出现,大脑就会对糖和碳水化合物产生非常高的预期,这种渴求会像怪兽一样不停咆哮,直到我们不假思索掏出钱包,即惯常行为发生了。
任何人都可以用这个基本方法来创造自己的习惯。想多运动?选择一个暗示(比如每次一醒来就穿上跑鞋),然后找一个奖赏(比如每次跑步后来一杯奶昔)。想想奶昔或者你会感觉到身体里涌出的内啡肽。让自己去预期奖赏的出现,最终,这种渴求会让你每天更想去健身。
但是,大脑是无法分别习惯的好坏的,习惯一旦形成也不会消失,只要某种习惯对应的暗示和奖赏出现,习惯行为就会从一直蛰伏的大脑中蹦出来。
天哪,难道我们已经形成的那些“坏”习惯就没救了吗?好消息是:习惯的力量很强大,但习惯本身也很脆弱。
二、改变习惯
最容易入手的改变方式是什么呢?
举个例子,当我们看到手机屏幕亮起显示有新消息时,大脑就会开始预期滑开屏幕查看信息的短暂分心。这种预期如果没得到满足,就会变强,直到你查看了信息为止。虽然我们很清楚这些新消息大概率只是不重要的新闻、广告,但为了满足大脑的渴求,我们最终还是看了,然后注意力就被中断甚至又被转移到其他不断弹出的消息上。
但是,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关掉网络,也就是消除了暗示,那么就可能会一直安心工作,而不会想到去查看未读消息。所以,消除某种暗示,它对应的惯常行为就不会出现。
更根本的改变习惯的黄金法则是什么呢:用同样的暗示,提供同样的奖赏,换掉中间的惯常行为。
如果我们保持一样的暗示和奖赏,就能植入一种新的惯常行为。再让暗示触发惯常行为和对即将到来的奖赏的渴求,就足以让新习惯长期持续。
当然一切的基础是,我们要相信,改变是可能的。这种信仰有的人天生自带,有的人需要通过团体、社群的分享、助力,才能相信自己可以改变。
三、核心习惯
现在开始着手改变或者培养习惯吧!从哪里发力呢?核心习惯!
即最重要的习惯:指那些自身变化后,会驱动和重塑其他行为模式的习惯。
比如减肥,传统的观点是:制订严格的节食计划、去健身房健身、通过爬楼梯代替搭电梯等。这种想法认为,只有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才能改变他的坏习惯。但减过肥的人都知道,在最初的热情被消磨掉后,报复性的暴饮暴食、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又变成了常态。一次性改变太多,往往很难坚持下去。而如果每周至少有一天记下自己吃的所有东西,把记录饮食这件事变成一个习惯,会发生什么影响呢?1600位有肥胖问题的人,在这个实验进行到第6个月,养成做饮食记录的习惯的人,因为通过记录了解到了自己的饮食结构、饮食规律、行为模式,而进行了自发的调整,进而比其他人多减了一倍的体重。这就是核心习惯。
结语
确确实实,与为了拥有好身材而天天苦练的生活方式相比,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懒就懒的生活方式吸引力更大,更符合天性。
而学习就是在挑战天性,我们为什么还要跟自己过不去呢?
我想,因为我们还是忍不住想要知道:如果给生命一个长期规划,最终目标是我真正想要的自己的样子,我也知道每一天的行动都让我更接近目标,那是不是我就真的有可能过上理想中的生活?!
据说这是一个关于生命本身的行为艺术,我愿意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