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聊
智者说
无聊是一种精神上的贫乏状态。往往预示着一种对于信息的渴求。在人所有需求中,包含着一种对于信息的需求。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的小屯,百八十人俱是睹熟的面孔,所有的景物岁岁依旧。如果来了一个陌生人,或者一辆车,你就看吧,从土屋的墙角、在柴火垛旁、在田间地头……会伸出一个个脑袋,凝固着表情定睛向这里张望着。闭塞的小屯太需要新鲜的信息刺激了。
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或者是闲来无事,男人总是喜欢聊女人,而且是越露骨、越刺激越过瘾。在那些最容易引发无聊的乡间,人们会发现农家妇女喜欢东家长,西家短地“扯老婆舌”。当这种闲扯引发事端,或者引起家里男人厌烦的时候,得到的最寻常的训斥便是“没事闲的”。无聊也的确来自于没事干。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过去的每一分每一秒钟,都不再属于自己。然而,确实有许多人在很多时候为打发空闲的时间而不知如何是好。很多人之所以不适应退休的生活,早早就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也是因为一时闲下来不知所措,无法排遣无聊,未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为了解决无聊,人们首先找到的代价最小,方式最简单的方式,便是寻求信息的刺激。而最不成功的信息刺激,当属所谓的“扯淡”了。有一搭,无一搭地说着,只为填补空白的静默。为了寻求信息的刺激,当下没有新闻,可以说古。东北的黑土地上之所以诞生了二人转这种简单轻便的文艺形式,无疑根源于在漫漫的“猫冬”岁月中排遣无聊的需要。同样出于信息刺激的需要,虽然亲眼所见眼本不是什么大事,人们往往会主动有意把事情编排得离谱一点,这也便是“三人成虎”的原因之所在。
国人喜欢围观,同样出于无聊。人们渴望有热闹可看,巴不得有人闹出个什么事情来。甚至在心底里希翼着把事情闹得越大越好,越热闹越好。因为越大越热闹对自己来说越有刺激性。
无聊的状态往往给人以一种失去根基的漂浮感。无聊往往会导致一种精神的放任状态,甚至具有破坏性。人们往往喜欢搞一点“恶作剧”,严重的甚至肆虐小动物,便是因为无聊。有些“熊孩子”拿着弹弓瞄准路灯的灯泡打;站在高楼上随便掷物以“欣赏”路人的惊恐,也是出于无聊。在闭塞的乡下,大人们闲来无事喜欢逗小孩,逗来逗去,直到把小孩子逗哭,同样是出于对无聊的排遣。为了解决无聊,人们还会寻找其他刺激的方式,譬如酗酒、赌博、还有在农村喻之为“搞破鞋”的通奸。
无聊容易导致犯罪。很多犯罪的念头大多是在无聊之中为了寻求刺激而滋生的。个人无聊导致个人犯罪,更可怕的是群体性无聊所导致的重大事件。在很多群体性事件中,一些表现极端的活跃分子未必具有某种坚定的理念,仅仅由于无聊的压抑寻求释放,在破坏中寻求快感。
无聊与信息的乏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为信息乏味,所以导致无聊。如果堵塞了所有信息渠道,让人们不知道任何新鲜事。如果翻来覆去喋喋不休总是一堆套话废话,在人的理智层面上构不成任何刺激。那么,整个社会便可能陷入一种群体性无聊。
无聊与自由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一个人有了自由,则不会沉沦于无聊。当人们失去了身心自由的时候,则只能任凭无聊的熬煎。在一个地方呆得无聊了,可以到另一个地方去,换一换环境。但是,如果你被限制行动,或者囊中羞涩,连个路费都没有,同样是没有自由,只能停留在无聊的原地。
无聊无疑属于一种主观状态,但是人们却往往将其对象化。譬如说:“那个人太无聊了!”并不是在述说个人的主观状态,而是在评价“那个人”的俗不可耐。譬如,一句“太无聊了!”貌似表达自己的一种主观感受,其实是意指整个外部世界。
产生无聊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价值的判定。当无聊袭来的时候,人们感觉到做什么都没意义,所以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相比他人丰富多彩的生活,自己眼中的一切都是灰色的、暗淡无光的。
无聊根源于生活中缺乏目标。而这种目标的缺失同样意味着自信力不够与能力的不足。每个人都不是生活的旁观者,都在持续不断地演绎着各自的生活。同时,每个人又都在看着别人的生活,并且在与自己的生活做出持续不断的比较。然而,当人们认定自己的目标根本无法实现,或者说自己没有能力实现的时候,于是便坠入了无聊。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目标,而且这种目标一定要切合实际。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梦想,但是,有些梦想的确是不属于你的。那叫想了也白想。于是干脆就不去想,于是,便流于无聊。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也做不到,那也做不到,生活的困境逼迫你走向无聊。而这种无聊让你无法去热爱生活。
无聊无疑属于精神性的疾病。是一种精神贫乏的直接表现。无聊感与幸福感其实只隔着一道围栏。无聊恰恰是在衣食无忧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一个人需要为温饱不停奔波的时候,自然是没有机会体验无聊的。同样的生活,一个人的精神贫乏会感觉无聊,精神丰富则会感受和体验到幸福。无聊作为一种精神状况古已有之,但是,在物质生产如此发达,物质财富足以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当今,解决好无聊的问题尤其紧迫。不是有人估计十三亿中国人中,近一亿人患有程度不同的抑郁症吗?自古农村多闲人,所以往往成为邪教传播的重灾区,不是有很多妇女和老年人舍身舍财,自以为告别无聊,过上了丰富多彩且神圣无比的精神生活吗?很多人都熟悉这样一句话:“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这句话说来普通,做到真正意义的丰富,真正解决人们的无聊,其实很难。
同样是闲来无事,有人会精神抑郁,有人则可以通过琴棋书画把生活打点得优悠高雅。能否对付得了无聊,完全在于个人的精神层次。有些人渴望热闹,有些人偏偏喜欢清静。一个人在渺无人烟的山里会觉得很痛苦,偏偏有人喜欢在那里打坐静修。人们拼命地想逃离偏僻的乡村,轰轰烈烈几十年后,重新回到乡下,又会把田园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原因在于他已经拥有了不同以往的精神储备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