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第一次走进4D课堂,DISC社群的小伙伴递给我带有我姓名的吊牌,然后让我在绿、黄、蓝、橙四款文件袋中选择一款。
我不太喜欢蓝色,在另外三个颜色中纠结了会儿,然后选择了让我内心更加平和的绿色。
找到位置坐下来,旁边的小伙伴一起聊起,才发现我们的吊牌带子颜色也不一样,也是绿、黄、蓝、橙之一。这条带子是随机的吗?我有些疑惑,我的是蓝色的。
上课之前,看到群里有《一分钟知4D天性》的链接,赶紧点击测试,结果居然是——蓝色!
课上听查理老师说,最好是根据自己25岁之前的状态去测试。我重新测了两次,都是妥妥的蓝色!
既然如此,那我就接受自己是蓝色吧,找来蓝色的卡片。再说,我们的老师——4D系统的创始人、天文物理学博士、前NASA天文物理学部门主任——查理·佩勒林老师,也是蓝色。
蓝色:展望型,“理念的建立者”,以理念相聚,追求自由,争做最佳。
作为一枚一直有物理情节的理工女、做了四年理化工作的助理工程师,我欣然接受并带着非常符合自己状态的蓝色度过了三天两夜的课程。
只是,在查理老师讲解每种“颜色”倾向什么的时候,看到绿色的那一刻,我内心一咯噔,以致在之后的课间休息时,忍不住对着绿色的小伙伴脱口而出:我想成为你那样!
绿色:培养型,“人脉的建立者”,尊重人的价值,换位思考,关心他人。
绿色真正打动我的,是核心(驱动)价值观——服务他人、深层次的人类价值,以及天生的能力——共鸣、有欣赏力的。
而我最想去做的事情虽然不十分明确,但那个声音越来越清晰地告诉我,是“能够成就他人的事情”。
4D的4种天性划分,是根据:收集信息与作决策,情感与逻辑以及直觉与感觉,这些维度组合而成的。
简单来讲:
绿色:收集信息倾向于直觉,作决定倾向于情感。
黄色:收集信息倾向于感觉,作决定倾向于情感。
蓝色:收集信息倾向于直觉,作决定倾向于理智。
橙色:收集信息倾向于感觉,作决定倾向于逻辑。
收集信息倾向于直觉,这点对我而言毫无异议。我疑惑的是,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我真的是凭理智作决定的吗?如果真的是,为何一直让家人难以放心,给大学的朋友留下一个“情绪化”的印象?
在课程结束后的第二个早晨,周围十分安静。我独自坐在书桌前,回到了25岁以前,看到了中学时的自己、报考大学时的自己、逃避不喜欢的专业而倾心投入喜欢的新闻社团的自己、找工作时的自己、辞工作时的自己……若不是那些悲与欢、苦与乐的过往,也不会有在目前岗位上潜心磨练的自己。
我的内心在颤抖,也带着疑惑,重新点开了4D测试的链接,用看到的自己重新做测试,结果是——绿色!
后来群里有小伙伴提到自己之前测的跟后来测的不一样,我想起一开始报名的时候也做过测试,不记得当时有没截图保存,于是往回翻手机相册。
结果,确实有截图,截图显示的是——绿色!
那一刻我终于知道,为何八项行为,最触动我的是“欣赏与感激”这一项;为何我做着一份看起来安稳、适合我的工作,内心却总是感到不安;为何明明想要去爱那些爱我的人,却总是封闭自己,而心怀愧疚……
八项行为包括:
绿色 培养维度
1)表达真诚感激
2)关注共同利益
黄色 培养维度
3)适度包融他人
4)信守所有协议
蓝色 展望维度
5)表达务实的乐观
6)百分之百地投入
橙色 指导维度
7)避免指责与抱怨
8)厘清角色、责任与权力
课堂上,我的那部“连续剧”是:我不能很好地跟爸爸沟通。一开始,我想要的结果引起了哄堂大笑:我希望的结果是爸爸能够支持我经常到一线城市参加培训类的活动。
(后来有小伙伴提出疑问,是否是因为经济上需要支持。其实不是,经济上我自己能够负担,只是爸爸常常因为我外出培训而生气,而我也不能心平气和地跟他沟通,总是忍不住争论。)
后来,在做背景转变工作表(CSW)以及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找到了问题症结的一些线索。当下我做出了一个决定:每个月固定给妈妈一笔钱(尽管对我而言压力很大),并且接下来减少外出参加培训的次数(事实上,参加完4D之后,我觉得在自我探索这方面已经圆满了,接下来是成就他人部分的学习,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做资金储备)。
我感到很平和,从焦躁不安的半空中回落到地面,脚踏实地。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整理,好好工作,好好说话。久违的轻松与自然,我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正如海峰老师所说:“独处时照顾好自己,相处时照顾好他人。”那是我要去往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