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怙恶不悛
【拼音】
hù è bù quān
【释义】
怙:依靠,依仗;悛:改过,悔改。意为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出处】
《左传·隐公六年》: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商书》曰:”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解释:君子说:“善不可丢失,恶不可滋长,这说的就是陈桓公吧!滋长了恶而不悔改,马上就得自取祸害。纵是挽救,何能办得到!《商书》说:‘恶的蔓延,如同遍地大火,不可以靠拢,难道还能扑灭?’周任有话说:‘治理国和家的人,见到恶,就要像农夫急于除杂草一样,锄掉它聚积起来肥田,挖掉它的老根,不要使它再生长,那么善的事物就能发展了。’”
【近义词】
文过饰非 死不悔改 死不改悔 罪不容诛 怙恶不改 固执己见 执迷不悟 罪大恶极 恶性难改
【反义词】
闻过则喜 悔过自新 洗心革面 改邪归正 痛改前非 改过自新 刚愎自用 回头是岸 翻然悔悟 从善如流
【用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
西晋末年,社会动荡,地方割据不断,一些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起独立的政权,史称16国时期。
前赵的国君刘曜,本为匈奴族,他依仗武力夺取了后汉刘渊建立的政权,建都长安,威震一时。和刘曜同时的另一位武将石勒原是羯族人,从小做商贩。后来,石勒投奔刘渊从军,立下战功,被封为大将。
石勒对刘曜的篡权很不满,伺机灭掉刘曜取而代之。石勒经过多次与刘曜交战,使刘曜的军事实力日渐削弱。于是,刘曜对石勒改换收买拉扰的策略,派心腹郭汜为使者,前去封石勒为太宰,领大将军衔,进爵赵王,领二十部,出入乘金银车,驾云马,冕带十二旒,夫人封王后。
石勒答应下来,为了表示谢意,他特派王修等人为大使前往刘曜处拜谢。刘曜手下有个叫曹平的谋士,原是石勒的舍人。他告诫刘曜说:“石勒派王修等人前来,外表上是来答谢,实际上是要观察各郡的虚实,以便伺机发起攻战。”刘曜听后大怒,待郭汜等回来,立即将来使王修斩首,并下令撤销了对石勒的封授。
石勒听后怒不遏,下令灭了曹平的三族,以后召集大臣说:“我们派出使者本是为了修好如初,并无他意,但刘曜却‘长恶不悛’,反而杀害了表示诚意的使者。这实在是做恶多端,不可饶恕!所以,我决定自取赵地自立为王。”于是,石勒设了太医、尚方、御府诸令,并专门修了正阳门,正式称起王来。
公元318年,石勒杀了刘曜,建立起后赵政权。“长恶不悛”,后引申为“怙恶不悛”,用以比喻作恶多端而不可悔改的人。
【造句举例】
张小明是镇上的小头目,长期对老百姓骚扰欺压,对于这样怙恶不悛、民愤极大的罪犯,我们应予严惩,不能手软。
即使是背叛了八年,但是出狱后的他不但不知悔改,出来就犯下一宗大案,这样一个怙恶不悛的人,应该从重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