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强弩之末
【拼音】
qiáng nǔ zhī mò
【释义】
强弩所发的弓箭已达射程的最远处,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
【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韩安国列传》:“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
解释:况且强弩射出的弩箭到了射程尽头,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
【近义词】
大势已去 强弩末矢 师老兵疲
【反义词】
变化多端 势不可当 势不可挡 所向披靡 势如破竹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有一个名臣叫韩安国,韩安国自幼博览群书,成为远近闻名的辩士与学问家,后到梁孝王幕下任中大夫,成为梁孝王身边的得力谋士。他帮助梁孝王和汉政权化解了几次危机,深得汉景帝的信任。汉武帝时,进入汉朝中央政权的核心圈子。
在当时,匈奴是大汉王朝的严重威胁,经常骚扰大汉边境地区,烧杀抢虐。汉武帝派卫青为大将军,率军攻打匈奴。很快,匈奴就被大汉军队打得七零八落。匈奴迁居漠北,但是当汉军撤回后,匈奴又开始在大汉边境作恶。
双方互有攻防,但是汉朝也一时无法完全消灭匈奴。经过多年的你争我夺后,双方都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于是大汉打算采用和亲政策,匈奴也同意和亲。
不久之后,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官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边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况。他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不如不答应,而发兵攻打他。”
韩安国说:“派军队去千里之外作战,不会取得胜利。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徙如同鸟飞一样,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可能真心归附汉人。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射出的弩箭到了射程尽头,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从下往上刮的强风,到了最后,连飘起雁毛的力量都没有了,并不是他们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所以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
群臣的议论多数附合韩安国,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造句举例】
敌人已经是强弩之末,掀不起什么风浪了,我们应该一鼓作气,采用东西夹击策略一举将敌人全部消灭。
敌人被迫把全面进攻改为局部进攻,也遭到挫折,成了强弩之末,这对我军是极大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