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如果你的“在乎”让我喘不过气,那我宁愿不要这份在乎
今天来聊聊“家庭关系”这个大主题吧。
当然,切口个人觉得蛮小的,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遇见过。
事情的起因是白天好友来和我“投稿”说到自己和家里人一个沟通上的不愉快——
家里人从早上6:00到中午12:00,连着打了7个电话问朋友到哪里了。
而朋友不悦的原因在于,自己其实提前就说过大概什么时候回,没有超过预计时段,连着7个电话把自己搞得很烦。
最后朋友说了句话我觉得颇为熟悉——
“你们的过分在乎对我来说是负担,能不能试着放心下我,我24了!”
觉得熟悉是因为我自己也反复给我妈说过类似的话——
我都20几的人了,我还不知道自己吃没吃饱,穿没穿暖吗,你硬要觉得我没吃饱让我再吃点,或者指定我穿衣服的件数,这不是拿我当三岁小孩儿来对待吗?再说了,我们家小侄子都知道吃饱了说自己吃饱了,热了说自己热了,我未必还不如他吗?
对于我这种表达,我妈一般有三种回应——
第一种是,“在家长眼里,你们再大也是孩子……”
第二种是,“我是关心你才这么说,你看我怎么不去管别人……”
第三种是,“好嘛,那我以后就都不管你了,随便你要怎样……”
如果还要补的话,也可以有第四种,往往是我真的很不舒服,带着情绪回应的时候,我妈一般这么说——
“这么多年和那么多人谁和我打交道都和和气气的,为啥和你说几句话你就不耐烦,我们是仇人吗……”
这时候我一般只能回应“也许吧……”
中间这么多次冲突,也不是没有表达过相关的需求,但是都不怎么起作用,以至于有时候再次触发时我会更生气,“我和你说了无数遍,你还是老样子……”
今天朋友提了一个词语,我觉得蛮有意思的——
“胁迫式的自我感动”
一下子觉得有那味儿了哈哈。
很多时候家长都是以他们认为对的方式来“爱”我们,更关键的是,似乎完全听不进我们的反馈,甚至我们所有的反馈最后都被当成“不听话”、“不理解父母的苦心”。
每次话题到这里,要么就炸锅,要么就不想再说任何话了。
有时候在想,得亏是亲人,换做别人估摸着早就拉黑了……
当然,今天聊这个不是为了吐槽,毕竟岁数在长,看问题的角度也会变化,结束时候给朋友聊了一个分析逻辑,如图所示——
可能看一些冲突多了,慢慢会发现,很多时候冲突的发生来自于各自出发点以及呈现过程中信息要素缺失或者呈现形式带来的问题。
所以先澄清出发点,再来聊当前的方式自身的感受,以及核检是否能达成预期,不能的话是为什么,双方希望的目的之下,能够接受的方式是什么。
当然,这个逻辑也不是空口说白话——
第一是要有充分的准备,多梳理几次沟通中的冲突,整理好素材;
第二是沟通时要相对正式些,别整成普通交流;
第三最重要,中间一定会遇见反复和当场的冲突,这时候可能得多些耐心。
个人用这套逻辑最成功的,大概就是两个月前和我妈说结婚的事儿了,那次正式沟通后感觉到目前为止再也没在我面前说过这些了,算是一次成功的践行。
感觉后续可以把类似的逻辑同样用在别的冲突中。
当然,这里要打个补丁,也许你最终发现,可能怎么沟通都没办法达成共识,这时候估摸着你也头大了。
以往我也觉得心态炸裂,不过觉察思考多了后发现了另外一种逻辑——
改变自己的是神,改变别人的是神经病。
如果发现真的说不通,那就提升自己的悦纳能力,又或者,设置一些物理隔离手段吧。
这点上,之前一位朋友的分享个人觉得值得考量一二——
当我问及他和家人的相处模式时,他分享到:
因为彼此之间能聊到一起的话题越来越少,所以自己一般不主动打电话,但是会给家人说好,有任何需要支持的,可以随时打电话沟通。
后来探讨这个逻辑,对方抛出“课题分离”这个原则,一时之间觉得大概就是这样。
不强求结果,设置边界,保持开放心态。
可能不仅是家庭关系中有可取之处,正常交友中也可以用到吧。
以上,诸君共勉,思之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