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病因學的認識正邪论
(一)、所谓“病机”,即疾病的发病机转。
《七篇》认为,疾病的发病机转有二:其一,致病因素的特异作用;其二,在致病因素作用以后的病理生理变化。对于病机,《七篇》是极为重视的,认为它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至真要大论》谓:“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污…可得闻乎?歧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如何审察病机?根据《至真要大论》所论述的有关内容,基本上可以用“求其属”三字归纳之。所谓“属”,即归属。所谓“求其属”,质言之,也就是根据临床有关发病的各方面的条件和表现,分别加以归类,并分析其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为什么要“求属”?如何来“求属”?综合《七篇》有关内容,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候”,就是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道”,就是规律或法则《五运行大论》谓:“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这就是说,根据事物的外在表现,就可以总结事物固有的变化规律。《五运行大论》又谓:“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这就是说,天地变化是密切相关的,可以通过观察天体日月星辰的变化和地面生物生长变化情况来寻找自然变化的规律。《五运行大论》还说:“燥以千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固),火胜则地固(裂)矣。”这就是说自然界的六气,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因此就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和对万物的作用来总结其规律。《天元纪大论》也说:“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五运行大论》还谈到“怒伤肝…风伤肝,……喜伤心…热伤气,…思伤脾…湿伤肉,风胜湿,…忧伤肺…热伤皮毛,…恐伤肾……寒伤血…”等等。这就是说自然气候的变化与地面上的物化现象密切相关,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密切相关,因而也就可以根据自然气候变化有关的各方面因素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密切联系起来,把它视为一个整体,由此来寻找和总结人体疾病的防治规律,并运用于指导临床。这也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的:“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骨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由此可见,运气学说的物质基础就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着的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包括人体在内)对这些变化而产生的相应反应。运气学说把自然气候现象和生物现象统一起来,把自然气候和人体发病学统一起来,从客观表现上来探讨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与疾病的规律。这也就是《七篇》在论述病机时特别强调“求其属”的原因。
(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求属”的原因,既如上述,那么,临床分析病机时,如何“求属”呢?《七篇》提出了“各司其属”的问题。所谓“各司其属”,就是根据与患者发病有关的各种条件和外在表现,加以分别归类。分类的方法有三:其一,根据与发病有关的气候特点进行分类,例如,病发于春,伤于风者,归为风病类病发于夏,伤于热者,归为火病类;病发于长夏,伤于湿者,归为湿病类;病发于秋伤于燥者或凉者,归为燥病类;病发于冬,伤于寒者,归为寒病类等等。其二,根据人体脏腑的功能进行分类,例如:疏泄失职者,归为肝病类;神明之乱者,归为心病类运化不行者,归为脾病类;治节不行者,归为肺病类;封藏不能者,归为肾病类等等。其三,根据临床症状特点进行分类,例如:诸暴强直者,归为风病类;诸热瞀者归为火病类;呕吐腹泻者,归为湿病类口燥咽者,归为燥病类;澄沏清冷者,归为寒病类等等。总的说来,就是根据与发病有关的各方面条件和临床表现,对这些临床表现以心、肝、脾、肺、肾定位,以寒热盛衰等定性。这就是《七篇》中所说的“各司其属”
(三)必先五胜
“五胜”,即五脏之气偏胜。“必先五胜”,意即在前述“各司其属”的基础上,还要再进一步分析这些归属之中,究竟是哪一个脏腑在疾病中起主导作用?是哪一种偏之气在疾病中起主导作用?如何“必先五胜”,也就是如何来确定产生主导作用的病所和病气。《七篇》中提出了内外的问题。《至真要大论》谓:“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定其中外,各守其乡。”这就是说,《七篇》认为“必先五胜”的重点主要就是要找原发,如肝病及脾者重点在肝;热极生风者,重点在热等等。关于“各司其属”、“必先五胜”的问题,我们在各论《至真要大论》关于病机十九条讲解中,有比较详细的讨论,请参阅。
(四)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至真要大论》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这里所说的“有者”和.“盛者”,是指实症。“无者”和“虚者”,是指虚症。“求”和“责”,都是指探索。“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就是说在病机的分析时,在前述的定性定位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分清虚实。如肝病可由于肝实,也可由于肝虚;热病可以有真热,还可以有假热等等。《七篇》认为,只有在定位定性都完全明确以后,才能对有关证候的发病机转作出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