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最后一天,大家都在做月度总结和下个月的规划,我也看了下自己的简书徽章,变成了日更200天。不知不觉,居然真的坚持了半年多了。
我在年初的时候写下了简书里的第一篇文章,正好是关于2020年的自我总结,然后参加了日更计划,刚开始那一个月懒得动笔的时候会水几篇三五百字的文章,后来申请简创失败了,听很多简友说,日更得超过800字通过的概率会大一点,于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基本上每天的日更字数都在1000字以上。
今天正好看到大叶子冯姑娘写了一篇《日更难吗》,要是每天100字,确实相对容易一点。不过,哪怕是碎碎念,每天要是写1000字,题材和内容还基本都不重复,这就有一定难度的。七月每次都讽刺我,说就我写那个水文,半个小时就能写好。说得没错,要是赶上来了灵感,半个小时之内一气呵成确实没啥问题。但我的文章大都是用早上,中午和晚上的零碎时间用手机一点一点拼凑出来的,虽然大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也是需要一些构思和设计的,这还不算有时候要去查一些资料和找配图,甚至偶尔还要插个自己唱的歌之类的,所以平均我的每篇文章大约要花费1到2个小时。
所以有好多次差点断更,因为有时候晚上要开会,加班,应酬,打球,聚餐,出差等等,在这200天里用过两次微博里写过的书评,操作失误用过一次简书会员的日更复活卡,剩下的那些日更虽然说水平有限,但真的没有半点水分,真的不会为了完成日更去故意降低1000字的标准。
那么问题来了,坚持这样的日更有意义么?要说坚持这么写能提高写作水平,那确实没有意义;要说就为了培养自己写作习惯,学会坚持,学会思考,学会记录生活,那可能有点意义。
所以意义这个东西从来都是相对的,得看主观意愿和客观效果。
猫头鹰在他一篇文章里也提到了日更,还用了一个我之前没听过的词——达克效应。他说,日更的意义是没有进行过日更的人无法体会到的,我经常在猫头鹰的文章里学到知识,然后我就去百度了一下达克效应,毕竟在我的认知里,叫达克的只有一款治疗皮肤病的药膏。
达克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能力的基础上得出自己认为正确但其实错误的结论,行为者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然后我想起我的初中语文老师跟我们说过学习有四种境界。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我知道我不知道
我不知道我知道
我知道我知道
百度上顺便看到了达尔文的那句名言——“无知要比博学更容易产生自信”,我又想到了苏格拉底也说过一句,“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
所以,我还会坚持日更么?要坚持到什么时候呢?
刚来简书的时候自己定的日更目标就是90天,这已经都超出预期了,某个阶段来讲,我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而且日更确实耗费了我本就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许以后不必纠结是不是1000字了,因为我知道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