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救忘录》是朱永通先生从语文名家陈日亮老师的读书笔记中打捞出来的,都是由手工作业转化过来的,由纸质到电子稿,应该费力不少。书名让我想起“救亡图存”“旧文重录”这些意思。都是碎片化的东西,涉及读书学习生活尤其是语文教育的诸多方面,很有价值。
下面继续分享读书摘记的片段,相信对读到的语文老师定有帮助。
【14】当今课堂流行或提倡一种师生、生生对话的“现场感”,教师因此有太多与过多的提示,鼓动,激励,穿插,营造气氛,彰显生动的种种非必要的言说,实在是十分多余,而竟未经觉察,反得到慕扬,就是很优秀的教师亦未能免俗。悲乎!语文课的“背诵”,现在几乎完全等同于记忆和默写,都是“背”的实践,而全然忽视了“诵”。
背诵者,是背对着书本,不看书而能流利诵之,仍然是必须以诵读为基本要求也。从我有记忆开始,背诵都是记忆力的测验,都以“熟”为标准。有一泻千里之势背下来的,则称赏有加;有水壶里倒饺子的,便叱责为不肯用功;而鲜有以是否流利烂熟之标准去衡量。如此教学行为宜加检省。
【15】尼采说:人生的幸运,就是保持轻度贫困。
【16】一堂课——尤其是语文课——如何去评价其上得好还是差,标准并不见得都能统一,也不一定都要统一。我认为可以作以下评判。⒈课堂教学设计:(1)知识容量是否适度;(2)课堂结构是否合理;(3)时间运筹是否得当。⒉课堂教学活动:(1)重视认知/感悟过程;(2)语言主媒体:科学性、逻辑性、生动性;(3)其他媒体:正确选择,有效运用;(4)注意科学思想方法、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指导。⒊学生主体发挥:(1)自觉参与程度;(2)积极思维状态;(3)创新学习精神。或曰:难道教学目标不重要吗?答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都体现在知识容量之中。寓虚于实,无内容何以见目标?
【17】郁达夫这样“说日本”:“日本的文化,虽则缺乏独创性,但她的模仿,却是富有创造的意义的;礼教仿中国,政治法律军事以及教育等设施法德国,生产事业泛效欧美,而以她固有的那种轻生爱国、耐劳持久的国民性做了中心的支柱。根底虽则不深,可枝叶却张得极茂,发明发见等创举虽则绝无,而进步却来得很快。我在那里留学的时候,明治的一代,已经完成了它的维新的工作。”(《雪夜》) 这是公允而富于启发的评价,值得我国人参照,尤其是“创造性的模仿”。
【18】教文言文,必须将古今打通。不要老记得、老是讲“古今言殊”,要多讲“古今言同”和“古今言似”,这样既可减少学生学文言的畏惧感,也能培养出古汉语的语感,有助于积累形成现代汉语的语用意识,丰富学生的言语生命。
【19】我们给青少年读的文章,总是着眼于宣传与教育,无非精神、品格、志向、抱负、立身处世、修德进业,且有一定表达的范式,尤其在小学初中的考试阅读题中屡见不鲜。如此不经意造成学生阅读心理定势和答题套路,实足令人忧思。应向老年人进一忠告:尽量透支生之欢乐,而万不可预支死之苦痛。让每一天都有所享受,而忘却前方乃是坟场。
【20】虔诚信徒鲜少热心读经,因为他们已经信仰。信徒是不需要说服的。任何宗教都欢迎虔诚信徒,却不喜欢他们皓首穷经,因为堡垒更容易被从内部攻破,而穷经必须会质疑。1865年复活节,二十一岁的尼采拒绝参加家庭圣餐,就是他穷经的第一个成果,他为此与妈妈大战一场。(亮按:尼采清贫的母亲希望子承父业。儿子自幼刻苦攻读神学,被同学称为“小牧师”。1864年尼采进入波恩大学专攻神学。)事后尼采写信给妹妹伊丽莎白:“如果你祈求心灵平和与快乐,信仰好了!如果你希望成为真理的门徒,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