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带儿子去听一个育儿讲座。父母在听讲座的时候,小孩子们被带到另一个教室作游戏。讲座一个半小时,孩子们的游戏竟花了两个小时。有什么奥妙?
游戏结束后,家长们被召集在一起进行信息分享。游戏主题是:团队协作。一群4-6岁的小孩,男孩占绝大多数,相互之间完全不认识,怎么搞协作?这育儿机构玩得是不是太成人化了?
并非如此。游戏中,3 人一组,一共3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交办的,用基础图形组合图案的任务。儿子所在的这一组,得到全场最高分。老师规定的3个图案均又好又快地协作完成,相互之间毫无认知和沟通障碍,高效合作似多年修炼的成年人TEAM。老师作了分析,客观描述了各组的表现和状态。我听下来,极有收获。这已不仅是育儿问题。
1.任务目标是什么,这对团队发展很重要,但对团队协作并不重要。我发现,无论是拼一个图形、一组数字或一个苹果,儿子和他的同伴们,都是第一时间消化并马上投入行动。在其他组还忙着分工、商量、划定边界的时候,他们已经快完成了。我想,这说明,协作的基础,有时候并不是多么高远的目标和理想,而很可能是基于团队成员对于“完成任务”这件事本身的习惯。说一句,这种习惯的统一,现实中确实是不多见的。
2.团队成员的素质相当,对团队协作很重要。这里的素质并不是指高低上下,难的是“相当”。儿子所在的小组,3个男孩,都是4至5岁之间,理解力、行动力大致相同,反正都不是傻孩子。老师的任务一说出来,3个人几乎同时开展行动,效率不要太高。其他2组,看得出年龄差距,差半岁已经算差别很大了。有大一点的孩子,开始充当领导者角色,自发分工,反应时间无形中慢了不少。再说一句,这种素质相当的团队,现实也不多见。成年人的世界,个人和个人的差距,怎么是几个小孩可以比的。
3.成员之间的观察与默契,对团队协作非常重要。老师在表扬的时候特别指出,儿子所在小组的协作之所以最成功,和每一个孩子超强的观察力有关。他们在拼图的时候,非常注意观察其他人的任务进展情况,随时做好配合、补充、完善或修正的工作,真是高效协作的范例。听了这些,欣慰之余,也感叹孩子们的天生合作力。现实中的工作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与团结,一需时日,二需共建,三需投契,非常不易。
这只是基于今天一场儿童游戏所得零星。现实中的情况当然是复杂得多得多,以上三点也只是一些正面要素。还有很多可考虑的,比如领导者的角色也很重要,契约精神、科学分工、高效协商,这些都应该具备,等等。但还是不得不说:
原来高效协作的团队,最初是这个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