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采访嘉宾
然然
大一大二两年学分绩排名专业第一,连续两年获得博雅金桂奖学金、三好学生,入选博雅计划。她和团队的创业项目“顺手”获得创青春省赛金奖,三创全国一等奖。
如果用现在流行的说法来说,她是不折不扣的学霸女神。学霸属性不仅仅体现在课业成绩上,更体现在永远保持好奇心去学习未知的领域。经常说她是我们的百度,有搞不定的事情第一反应就是:“然然,快来帮帮我!”说到女神属性,应该没人会反驳。有一种美的境界是美得毫不自知,她就属于这种。还记得军训那会都被晒得乌漆麻黑的时候,她依然白得发光,她的美是天然去雕饰的美,是一种冷静沉着却又坚定的一种发自内心的美。
拥抱学习,就像是拥抱生命
聊到学习,然然笑说:有点想把头像改成“我的心中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学习”的表情包。在问到有没有特别喜欢的课程时,她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段钊老师的课啦!经济学和企业战略管理,还有就是辅修的一门课传播学。经济学和传播学都是可以告诉你“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行的”的学科,很多学习到的理论可以运用在现实生活中。
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这是大一时然然的真实写照。对于课程学习她也并不是在应付,而是真的享受沉下心安静学习的时刻。课余时间就学习摄影或是做顺手的项目和团队建设。
至于以后,然然表示想继续深造。问到会报考哪所学校和专业,她表示“会选择能力范围内最好的院校。” “我对传播学、广告学也很感兴趣,而且不考数学,我大概是数学绝缘体吧。”即使如此自谦,她的高数和线代成绩依然非常好。
保持好奇,坚持对美的追求
喜欢有美感、有趣味的事物是她的特点。还在上小学的她就曾有过做设计师的“理想”,也许是从那时就种下了对美有追求的种子。后来在高三的时候看了《看见》之后又非常想成为一名独闯天下“女侠记者”,大学的她更是在接触和学习摄影的过程中持续着这种热爱和追求。在被问到“如果不考虑现实因素的话最想做什么职业”时,她说最想成为的应该是自由文创职业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不一样的人,拍不同的故事,学习,创作和分享。“也算是集设计师、记者和摄影师的三个小理想为一体吧,哈哈。”
“从高中就喜欢拿着相机到处瞎拍了”。大学两年都参与校摄影组的活动,也花了许多事件在摄影组里,完成学校专题拍摄,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和练习,一起围绕某个主题玩“摄影脑爆”,每隔几周交一次“选择几幅名作与自己的作品赏析摄影构图中的破线理论”这样的作业。她还开玩笑说,之前设想过我的男朋友一定不能是没有审美的人,最好能和我一起欣赏和享受这些新鲜东西。
她对艺术馆、美术馆、博物馆、各类画展摄影展之类的事物很是痴迷,在北京逛了两次中国美术馆,对武汉的湖北省美术馆也情有独钟,去万林艺术博物馆看摄影展,回来描述如何如何棒。前两天听说暗恋桃花源在武汉上演,毫不犹豫就去看了,她说这种美妙的感觉是无法替代的。
除此之外,她还励志成为植物小达人,喜欢研究花花草草,执着于弄清楚“红楼梦里给林黛玉设定的芙蓉到底是木芙蓉还是水芙蓉”这样的问题,也醉心于“用一包瓜子种出了一大片向日葵”“点着蜡烛看昙花一现”这样的浪漫。在她眼里,一花一木皆有情,植物学所延伸出的文学即美学意象,是很有意思的。
想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王尔德说,好看的脸蛋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她应该是属于那种脸蛋好看,灵魂也有趣的人。
她的每天一秒。从2014年11月到2016年11月,700多个每天一秒的视频,构成了这12分钟的视频。当这样一个视频呈现在眼前的时候,她在一旁解说:“这个是期末备考的时候,这个是今年暑假去北京的时候,这个是参加创青春省赛的时候……”,感叹她的生活如此的丰富多彩的同时被震撼到,竟然真的能坚持两年做同一件事!一个人两年的缩影就这样呈现在面前,就好像画卷一幅一幅展开来,这是一种青春的回忆和留恋。
她分享时如是写道 “从2014年11月至今,我每天用手机拍一秒的视频。这里是2016年4月至10月的部分。从这一段又一段短暂的影像中,你能看到我这半年的生活。春天的时候逛东湖,去音乐节,夏天的考试周复习,去香港、北京,回家,九月又回到武汉。这四分钟里,有几个月来我看到的,我听到的,以及我所做的事情。知乎上有个问题,什么事情做起来无聊但长久坚持下去会觉得越来越有意思?对我来说,每天拍一秒记录生活,就是这样的事情。”
战略管理的课堂上老师让大家写“个人愿景”,她写的是“做一个有趣的人,多做一些打动人心的事。”被问到大学生活里有意思的事情,她回想起刚入学时为华青大会设计出定制明信片活动的场景,以及因为那次偶遇而认识的人和遇到的事——学习用便利贴玩脑暴,参与“竹马拉松”学习设计思维,和天南海北的小伙伴们一起策划个人展……在玩儿的过程中,她认识了一群“事情要做到极致而不是给谁交差,心里真正有自己坚持”的人,也愿意“真正想做事、追求尽量好玩的形式、想要有创意地打动他人”。她说,无论何时,别忘了珍视这些有趣味的东西,毕竟那是可以把人从“一天一天,吃饭睡觉,一起好像也不过如此”的失落和忧郁里激活的东西。
顺手——从零到一的尝试(自述)
顺手可以说是我大学前两年生活里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它,我在很多人都懵懂迷茫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的大一,就开始了“从零到一完成项目”的尝试。2014年12月,刚进大学三个月的我们,带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壮志聚在了一起,又很幸运的遇到了学长做我们的引路人,从迷茫,到探索,再到一次次翻盘重来,最后逐渐落地成型,过程曲折又动人,有太多回忆可以说。
大一,周围的人大都忙于各类社团、学生工作以及课业学习的时候,我却拿出了大部分时间放在我们自己的这个项目和团队的建设上,常常开会讨论推翻又重来,也常常熬夜到凌晨一两点写策划、做原型和准备展示,我的大学生活因此变得充实有趣,甚至找不到时间来“迷茫”。到现在我还记得第一次路演前我和戴赟学长在大服417一句一句地思考“如何完成一次与众不同、打动人心的路演”的过程,这五分钟的展示,被我们用了一整个下午反复推敲,依据why-how-what理论来设计流程,又花了一天半的时间反复排练,才真正做到行云流水和有吸引力。从竹马那儿偷学来的创意化脑爆流程也帮了我们大忙,我开始习惯于使用“马克笔”+“便利贴”的方式来创造和总结想法。
但仅仅有想法是不够的。
大二,我们的团队变得更加有了方向,分工更加明确,开始深入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开始有了更符合规范的PM、UI、开发三者之间的合作配合,开始产出PRD、高保真原型,我们在开发前进行完整的切图标注,研究Material Design设计规范改进UX设计,我们已经不满足于在各类比赛里拿个奖而已,而是真正想要抓住用户核心需求、完善打磨让产品落地。这期间遇到了很多困难,有很多抱怨纠结,也算小小的体会了一下“创业维艰”。
我在路演时说,我们只不过是有了点愿望,就顺手组了个队,顺手做了个产品,就给它起名叫顺手了。的确,我们的初心其实简单,后期的小挑金奖啊,投资人的关注啊,学院学校的支持啊,其实都是意料之外获得的。但现在反思,也许这些东西反而有些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可能更需要关注的是,顺手现在的样子,是真的设计好了吗?现在我们团队还没来得及思考这个问题和继续推进,希望在大学毕业之前,我能再一次坐下来好好思考这个问题并解决它。现在我很少和人提起顺手,但其实我们还没有散,前阵子我们刚入驻了图书馆副楼的新办公室,下星期会一起团建。它算是我大学生活的一个小心愿,没到最后,我还不太甘愿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