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安中看见选择的自由

今日聆听《不安的哲学》,书中 “不安是逃避当下与选择的借口” 这一观点,精准戳中了我近来的心境。这段时间,“不安” 成了我情绪的主旋律 —— 既不愿主动选择离职,留在现职又整日忧心忡忡、坐立难安。带着这份困惑,我向 DEEPSEEK 探寻不安的根源与逃避的本质,其分析可谓切中要害。

逃避 “选择的后果”:怕的是 “可能失败的自己”

选择的背后,是对后果的恐惧。我害怕主动离开后,若找不到理想工作陷入经济拮据,会责怪自己 “做了错误决定”,更畏惧直面 “可能失败的自己”。两年前从国企离职来到这里,如今职场中的种种不愉快,都在反复 “提醒” 我当初的选择有误,这让我愈发害怕再次经历后悔。

但静心细想,这份后悔本是 “伪命题”。若回到两年前,缺少如今的体验,我大概率仍会为高收入放弃国企。当下的懊悔,不过是对 “未选之路” 的美化 —— 正是因为亲历了私企的朝令夕改、领导无能、下属自私与时间苛刻,我才真正明白:金钱的重要性远不及自由的时间与和谐的同事关系。这份认知也为未来指明了方向:再找工作时,我会优先选择时间自由、人际关系简单的平台,即便为此降低收入也心甘情愿。

逃避 “定义自我”:躲在环境的借口里

留下,即便痛苦,却能轻易将责任推给 “环境太差”“领导不好”,从而逃避 “我到底是谁?”“我真正想要什么?” 这类关于自我价值的核心拷问。可一旦选择离开,就必须直面这些沉重的问题。

我时常陷入自我怀疑:若辞职在家,真的能开心吗?这份开心又能持续多久?暑假三个月居家的经历便是前车之鉴 —— 满心期待的手工未完成、计划阅读的书籍未翻开、想学的英语也半途而废。我既憧憬着离职后能专注热爱的事、好好辅导孩子,又恐惧重蹈覆辙:会不会因没有收入而焦虑?会不会因未做 “有意义的事” 而自责?会不会就此中断职业生涯,沦为 “一无所成的中年妇女”?我享受制定计划时的方向感,却又痛恨计划落空后的愧疚感,就在这两种情绪的拉扯中反复自我折磨。

逃避 “存在的孤独”:渴望他人替自己负责

做出独立且需自我负责的选择,本质上是孤独的 —— 这条路终究要自己走,无人能替代。潜意识里,我总渴望有 “救世主” 出现,比如一个完美的领导或绝佳的机会,替我做出决定,从而免除自身的责任。

当年从国企辞职,我反复与老公讨论,既害怕选错,又难掩内心的坚定,只盼他能支持与认可。起初他并不同意,或许是预判到这个选择未必能让我开心,但见我终日为此烦恼,最终还是松口支持。如今面临同样的困境,我依旧频繁与朋友、老公商议,甚至期待被辞退,本质上都是在逃避自主选择。可我终究明白,没有人能真正感同身受,即便周围人都支持,选择的结果最终仍需自己承受。

想通这些逃避的本质后,我开始重新审视当下的处境。人生本就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所谓选择,不过是决定体验的方向。此刻,我选择体验被冷落的职场生活,这是此前未曾经历的人生片段。待体验够了,我也可以转向自由职业,感受自由背后的另一种不安。

如今的我,其实拥有绝对的自由 —— 并非被迫困在原地忍受冷漠,而是主动选择留下。这份选择,让我获得了 “被讨厌的勇气”,也能赚取不菲的收入,于当下而言,便是最优解。或许偶尔仍会失落,但不安已悄然消散,因为我清楚地知道:主动权始终在自己手里。今天可以选择留下,明天也能随时结束这段旅程;可以因积攒够资金而离开,也能因找到更有意义的事而转身。

我,本就自由。

本文收录于《心灵漫步》· 苏合香语

本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苏合香语」,一个专注于内在成长的深度专栏。搜索名称即可关注,期待在那里与你相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