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共读孩子越来越偏执,我们触及了一个核心议题:偏执并非孩子的本质,而是关系中的信号。
它提醒我们,孩子的"固执"背后,往往藏着未被理解的体验、未被接纳的情绪,以及需要重新审视的"概念化标签"。
一、概念化标签:伤人于无形的利刃
我们常常不自觉地用知识"武装"自己,却忽略了概念可能成为隔离真实的围墙。比如"双相""偏执""敏感"……这些标签本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现象,却容易演变成对生命的粗暴定义。
一位书友的深刻体验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当儿子分享自己状态良好时,我本该开心,但'双相'这个概念让我开始对照症状,怀疑这是否是躁狂发作的前兆。如果没有这个概念,我会由衷地为孩子的进步感到高兴。"
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真相:标签的背后,是恐惧的投射。
我们害怕失控、害怕失职,于是用标签来确认"问题"、缓解焦虑。
但生命状态是流动的、复杂的,远非几个概念所能涵盖。
二、偏执的真相:是求救信号,而非性格缺陷
孩子的偏执行为背后,往往有着深层原因:
- 体验感不好(被否定、被误解)时的自我保护
- 认知局限下的唯一选择
- 在呼唤:"请帮我建立好的体验,而不是急着改变我!"
偏执的本质是一种心理防御,我没有问题,我是对的。强行纠正只会让防御之墙更高、更厚。
三、破解之道:从"改变孩子"到"觉察自己"
1. 警惕"偏执"的镜像效应
"觉得别人偏执的人,自己也很偏执。"这句话点破了关系的真相。当我们急于纠正孩子时,需要先问自己:
- 我的恐惧是什么?
- 我是否也在固守某个观点?
- 我能否接纳当下的真实?
2. 用体验代替说教
孩子需要的是:
- 被理解的情绪("我听到你的坚持了")
- 被改善的体验(协助获得成就感、安全感)
- 被赋予的弹性(提供更多选择)
3. 保持内在的柔软与开放
偏执的解药不是更正确的道理,而是更宽广的空间。
当我们能够:
- 接纳"孩子就是这样的"
- 放下"必须改变"的执念
- 信任生命的成长节奏
我们便能从焦虑的"纠正者"转为平静的"陪伴者"。
四、深层探索:偏执背后的心理学视角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偏执行为可能是孩子自主性发展的自然表现。2-4岁和青春期是两个自主意识发展的高峰期,孩子的"固执"恰恰是在尝试建立自我边界、探索个人力量。
五、践行阶梯:从知道到做到的路径
1. 觉察练习:当想要贴标签时,暂停问:"这是事实,还是我的恐惧?"
2. 语言转换:把"你为什么这么固执"改为"你好像很坚持这个想法"
3. 体验共创:创造美好共同体验,让孩子自然领悟
4. 每日反思:记录柔软时刻与偏执时刻
孩子的每一个"偏执"行为,都是ta在与世界碰撞中的尝试。
真正的教育,不是用我们的答案填充孩子,而是用我们的陪伴唤醒孩子内在的智慧。
当我们能够以柔软之心,接住彼此的偏执,我们就在对孩子说:"没关系,我在这里,我们可以慢慢来。"
让我们在践行中互相启发,共同成长!每一次觉察都是突破,每一次尝试都值得喝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