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仁乎


        管仲被称为“华夏第一相”,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齐桓霸业。但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和子路为什么还要质疑管仲是“仁人”呢?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公孙无知杀死堂兄齐襄公后自己继位。齐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是公子纠,在师傅管仲和召忽陪同下逃到鲁国避难,另一个是公子小白,和师傅鲍叔牙逃到莒国避难。次年,公孙无知被杀,齐国无国君。

        鲁庄公决定护送公子纠回齐国继位,管仲对鲁庄公说,公子小白恐怕会在我们之前赶到齐国,我先带三十辆兵车去途中阻止他们。不出管仲所料,在路上与莒国护送的小白相遇。管仲箭法精准,情急之中向小白射去一箭,小白大喊一声,倒在车内,车子调头向莒国方向逃去,管仲认为小白已死,后患已除无心恋战,率队回去报告公子纠,于是公子纠鲁庄公一行放缓了速度,六天后才到达齐国。也许是小白命不该死,管仲的一箭射中了他的衣带的铜钩,他知道管仲是想置自己于死地,于是装死倒下,待管仲离开,立即调头和鲍叔牙从小路奔向齐国都城临淄,先于公子纠到达,继位成为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齐桓公继位,派鲍叔牙带兵与公子纠带来的鲁军战斗,鲁军大败,鲁庄公差点被浮。齐桓公通知鲁庄公,杀了公子纠,把管仲和召忽押回齐国治罪。于是公子纠被杀,召忽自杀殉主。潍坊市下辖安丘市境内有召忽村,据说是召忽的家乡,现在此处还有召忽墓,村名也是由此而得。

        齐桓公想报一箭之仇杀掉管仲,鲍叔牙却向齐桓公力荐管仲。鲍叔牙说,“治理齐国,我辅佐国君您就可以。如果想成就霸业,非管仲不可”。“管鲍之交”的故事我们都熟悉,在此不做赘述。齐桓公宽宏大量,任用管仲做了国相。齐桓公听从管仲的建议,一是“尊王攘夷”,“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维护周天子统治下的国家秩序。“攘夷”就是抵抗外族侵扰,借周天子的名号来号令诸侯,共同抵抗北方狄人、西方戎人和南方蛮人对中原各诸侯国的入侵。二是整顿内政,开辟财路,实行一系列强国富民的措施。开办铁矿,多制农具,提高耕种技术;开发海洋资源,大规模用海水煮盐,鼓励百姓出海捕鱼;倡导富人奢靡消费(看来管仲早就明白拉动内需的道理);开设官办娼院“女闾”(管仲因此被称为娼院的祖师爷)。在管仲的管理之下,齐国迅速强盛起来。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多次会盟诸侯,匡正天下,稳定了周朝秩序,自此诸侯国之间很少发生战争,天下安定四十余年。

        但是管仲也是一个“争议人物”。在《论语八佾篇》中,孔子说“管仲之器小哉”,意思是管仲的器量太小了。有人问孔子,“管仲俭乎?”,孔子回答“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三归”历来有多种解释,有的说是三处藏钱的府库,有的说是娶了三国的女子,有的说是三处采邑等。“官事不摄”是说家中管事的分工细致,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总之是说管仲奢靡不节俭。有人问孔子“管仲知礼乎?”,孔子说,“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也在大门口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置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管仲的所作所为,明显违背了礼制,既不节俭,也不知礼,管仲当然受到了孔子的批评。

        君子是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孔子认为,君子之道有仁、知、勇三个方面,“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作为君子,首先是一个仁者。《论语》中,被孔子称为仁者的,只有四个人。孔子说,“殷有三仁焉”,殷商朝代有三个,分别是离开纣王的微子、装疯卖傻成为奴隶的箕(ji)子和被纣王刨心而死的比干,另一个就是管仲。《论语》中记载,孔子认为,其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虽然具有卓越的从政能力,然而还没有做到仁。冉雍德行高尚,位列孔子弟子十哲的德行科。有人说冉雍能够做到仁,孔子也不认可。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宠辱不惊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孔子只是说“忠矣”;一个抛弃家产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孔子只是说“清矣”,有人问孔子他们算是仁人吗,孔子说“未知,焉得仁?”。可见孔子对于“仁者”的标准要求是很高的。

      《论语宪问篇》中,子路问孔子,“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贡也问孔子,“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两个弟子都问孔子,管仲和召忽都辅佐公子纠,公子纠被齐桓公所杀,召忽自杀殉主,管仲不仅活了下来,还转而辅佐齐桓公,管仲怎么能算是仁人呢?孔子告诉他们,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多次会盟诸侯,靠的不是武力,诸侯国之间避免了战争,天下生灵免遭涂炭,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齐桓公帮助卫国和燕国等小国击退了蛮夷民族的入侵,保卫了中原各诸侯国的安全,保护了中原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维护了中原地区的文明。如果蛮夷民族来统治,中原各国就都生活在野蛮之中也成为野蛮人了。因为抵御了蛮夷民族入侵,文明没有倒退,我们至今还受着管仲的恩惠。“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所有这些都是管仲的功德。“如其仁,如其仁!”,孔子连续两次强调,“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虽然孔子说“管仲之器小哉!”,“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并且管仲为了活命转投政敌,但是他使民众免于战乱,生活稳定,存续了华夏文明,所以算得上是一个仁人。难道像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一样,为了恪守小节小信,在山沟中自杀而没人知道吗(这里也许是批评召忽)?在本篇中孔子还谈到管仲是人才(办事公正),他剥夺了伯氏三百户的采邑,导致伯氏只能粗茶淡饭度日,但是伯氏至死没有怨言。

        在《论语雍也篇》中,子贡问孔子,“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可以算是仁人吗?”孔子回答,“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一个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别人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别人一同过得好。”孔子原话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也是孔子对“忠”的注解。孔子认为,仁的最高境界是心怀天下,惠济苍生。

        此外,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与孔子的对待民众先“富之”然后“教之”,先富民后教民的主张,是一致的。

      在《论语子张篇》中,子夏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意思是人的重大节操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这与孔子评价管仲的观点是一致的。

        对于为什么不能象召忽一样追随公子纠而死,管仲自己也有过辩解,他说,自己死了不利于齐国,“夷吾(管仲名)生,则齐国利;夷吾死,则齐国不利”。作为臣子,是受国君的命令为国效力,怎能为了公子纠一个人而死呢?自己从死只能是三个方面:“社稷破,宗庙灭,祭祀绝”,除此之外,没有赴死的理由。可见,管仲追求的是大义。

      弟子樊迟曾经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爱人”。广泛的爱护民众,胸怀天下苍生,这是孔子的仁的最高境界。孔子对管仲的肯定,也说明了孔子是不主张愚忠愚孝的。

                      张洪山

          二〇二三年十月于潍坊商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