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9

传习录(卷  上)


【九二】大学的“知止定静安虑得”

问:「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则不为向时之纷然外求而志定矣;定则不扰而静;静而不妄动则安;安则一心一意只在此处,千思万想,务求必得此至善,是能虑而得矣。如此说是否?」

先生曰:「大略亦是。」


[译文]

陆澄问:“若明白了至善乃是我的本性,我的本性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至善所要留存的地方,明白了这些我就不会像原来那样急着向外求取至善,这样志也就安定了。志定则可摆脱纷扰,不纷扰了就能静下来,静而不妄动就能安,安就能专心致志在至善处。万虑千思,一定是要通过上面这些方法达到至善,这就是思虑达到至善。这样解释是否正确?”

先生答:“大致如此。”

 

释疑:

明白至善在吾心,则不假外求,然后心不妄动、从容闲暇,然后能明觉精察,则择之无不精,处之无不当。至善至矣。

良知虚灵明觉,只需让良知自然流行发挥,就可以事事通达,无入而不自得。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当志气定了,精神有了方向,就不纷扰,不纷扰则安静。静而不妄动则安。安则一心一意只在此处。“千思万想,务求必得此至善。”这就是《大学》里面说的静而能虑,虑而能安。

 

批注:

①能虑。《大学》经文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②参见《大学问》:“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说何也?曰:人惟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求之于其外,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也,而求至善于事事物物之中,是以支离决裂,错杂纷纭,而莫知有一定之向。今焉既知至善之在吾心,而不假于外求,则志有定向,而无支离决裂错杂纷纭之患矣。无支离决裂错杂纷纭之患,则心不妄动,而能静矣。心不妄动而能静,则其日用之间,从容闲暇,而能安矣。能安,则凡一念之发,一事之感,其为至善乎?其非至善乎?吾心之良知,自有以详审精察之,而能虑矣。能虑,则择之无不精,处之无不当,而至善于是乎可得矣。”(《全书》卷二十六)。

 

净心斋笔录

2023年4月27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原文 问曰:“《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 阳明子答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
    颖的空间阅读 2,828评论 0 0
  • 作者:王阳明(明代) 大学之道 问曰:“《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 译文:有...
    汉唐雄风阅读 5,498评论 0 1
  • 原文 问:“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则不为向时之纷然外求,而志定矣。定则不扰扰而静,静而不妄...
    无住居士阅读 4,887评论 6 7
  • 大学问·序言 钱德洪序言 德洪曰:《大学问》者,师门之教典也。学者初及门,必先以此意授,使人闻言之下,即得此心之知...
    正气堂阅读 5,514评论 1 2
  • 大学问 原文 吾师接初见之士,必借《学》、《庸》首章以指示圣学之全功,使知从入之路。师征思、田,将发,先授《大学问...
    无住居士阅读 14,487评论 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