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生活似乎都被各种惩罚和奖励机制所驱动,以至于我们很少能注意到,自己是不是真的快乐?
一旦脱离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们很多时候都只是在被动地进行反应,而不是自主去探索自己的需求。
前段时间烦恼的事情很多,女儿感冒,妈妈生病,老爸脾气怪异,工作被动调岗,一下子觉得自己压力好大。
开始觉察情绪之后,发现自己又陷入了那种“不得不”“没办法”的思维,于是改进转念,强调自己可以选择。经过周末外出参与大家庭的小聚,发现自己其实一直都处于这个巨大的亲情网中,当自己有困难的时候,连年近80的老外婆都来帮我。
过度敏感,过度恐惧,都只能带来负面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不够努力,不够上进,听一些励志内容让自己上进,时刻还恐吓自己,这些行为除了让自己更加焦虑,失落没有任何好处,不必过度压抑自己,给人生做做减法,让生命绽放。
昨天早上的时候,内心还有着某种莫须有的焦虑。
但在看了一个90后少女通过断舍离,让生活变得更为聚焦的短视频之后,突然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物品,其实已经远超自己所需要的量了。因为要去整理这些物品,导致自己的时间变得更加紧缺。当即就决定,这两天要将办公桌和卧室的物品都进行大范围的清理。
在花了半小时简单的整理之后,发现占据自己工位的绝大多数物品都不是自己非常需要的,甚至有好些都是自己在前一份工作中需要的,到现在其实已经完全无用。因为工作移交了,担心这些物品可能其他人会用到,于是一直将物品放在那里。
细想了一下,于是把这些物品都放到了部门公用的部分,随后发现自己的工位就空旷了很多。
原来不需要有大的变动,只是整理自己的工位,就能让自己状态提升,变得更加聚焦手头的美好。人生再怎么糟糕,只要动动手整理物品,将那些导致自己情绪低落或有不好回忆的物品丢弃,通过更新整理,就能觉得美好和幸福触手可及。
新评估了一下情绪,发现对情绪喊停,还是很有帮助的。
跳脱出无奈的情绪,感觉自己做手头的事情都更有力量了。回顾自己成长的过程,总觉得身边充斥着各种批评和责备。
就像昨天新发了工作服,因为喜欢新色系,于是就自拍了好多张照片。同事和朋友纷纷点赞,结果小姨就来了一句“呆嘟样,还放到朋友圈里。”就像迎头倒来一瓢水。习惯了家人打着关心名义的打击。以往我还会生气,现在我决定不受类似言语的影响了。
小姨觉得不好看,那是她的看法,我无法左右。但我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让情绪因为这样的事情而变动。
有时候我会想,是不是因为小姨小时候收到过太多的苛责,导致她认为只有批评才是关注人的表现?所以,她就习惯性地以此来表达她的关注。
每个个体都受自己的成长环境所影响,每个地方都充斥着自我反思,自我反省。
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要好好自我接纳,做错了没有关系,错误是成长的机会。虽然事实如此,但大家貌似就没有在生活中做到自我接纳。
大家对自己的批评和不满真的漫天遍地。一味地苛求和批评,导致的结果大多数都是原地踏步。往往是先接纳了问题,才有前进的空间。
在开始学习和读书之前,我总是对自己批评,总是觉得自己不是好女儿,不是好妈妈,对自己各种抱怨,导致对自己各种不接纳,也就更谈不上照顾自己了。
有了孩子之后,我对接纳有了更多的理解。
周三晚上和弟弟一家吃饭,弟妹说了一句,“妹妹画地真好,你还说填色很难。”小侄子立马就瘪嘴开始落泪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为什么要拿其他小朋友擅长的一点和自己的孩子比呢?
人生在世,父母都没有学会接纳和欣赏孩子,孩子又怎么可能接纳自己?最终的后果可能是花一生时间来渴求他人的赞许。
当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内驱力,往往是父母给与了足够的爱和接纳,才会让他有这样的动力。当亲子关系和谐了,孩子的各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生命力,学习自然也不在话下。
孩子的学习动力,不是迎合老师、家长,而是发自内心想学习、想弄懂,才会进入心流的状态。有的家长觉得一到小学就要管好孩子的作业。但在陪做作业的同时,体现更多的是控制,因为附带条件,交换。
我们要对孩子保持尊重,要给她足够的空间去选择,同时我们也可以帮他建立界限感和设定规则。
要淡定,学会接纳自己。“虽然我什么不好,但我依然爱我自己,我愿意接受自己”改变从接纳自己开始。
一旦接纳了自己,亲子关系,自我与世界的关系都会有大的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