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清晨里的成都,空气湿润,将下未下的雨浮在空中,路人行色匆匆,即使是繁华地段,白天的街道也不显拥挤,这样安静的蓉城和我想象里的有些出入。按着地图的指引一路前行,这样的场景,让我觉得有些熟悉,好像在哪里见过。其实,现代化的城市无外乎人加上建筑,给人不同感受的是城市的气息,历史的遗风、文人的褒贬、旅人的评介,还有你自己的想象。奇怪的是,在此之前我对川渝最深的想象竟是一直停留在多年前读过的《江城》一书里,它是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写的一部纪实类文学作品。作者是名记者兼地理杂志编辑,他在游历了大半个地球之后来到了中国,川渝的小城让他停下了脚步,他用了两年的时间在那里切身地感受中国。那几年的川渝地区正发生天着翻地覆变化,他形容那是“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的转变”。他笔下的川渝多是贫穷、烂路、慢船,大有伤痕文学之态,但他却说“涪陵是我开始认识中国的地方,也是让我成为一个作家的地方,是我的老家”。我对这类触动人下笔欲望的地方一直抱着窥探之心,但自己真的看到了,又只有欲言又止。
接下来的一整个白天,我们被一场大雨困在房间里,鼓足勇气出门,结果才走了几步路便惹得满身风雨,只得又悻悻地回去。或许是因为房间里太过安静,不知不觉地我们都睡着了。等到一觉醒来已是下午五点,好在雨小了许多。乘机出门,第一件事不外乎吃。大概是因为下雨的缘故,街上人不多,我们一路寻找,一个小时后终于找到了一家传说中十分地道的火锅店。那里一整栋大楼灯火通明,满屋的食客,浓郁的辣味,所有的失落感一扫而空,只有一个心思就是尽情地开吃!等菜之际,我怀着善哉善哉的心环视四周,发现左边有个穿着西装的人边吃边松领带,他的旁边有对小情侣在边吃边调情,有几桌说着不知哪里的方言实在难懂,还有几个半米以下的小孩竟然夹起锅中的食物就往嘴里送完全不带哈气的,我心想你们倒是吹两下吧。不过,大多数食客都是在一丝不苟的埋头痛吃。人间百态,都呈现在这饭桌之上。我一边吃一边感叹,不知有多少人来成都就是为了过一过这嘴瘾呀!
吃完喝完好不畅快,很想学花和尚以捶胸顿足表达激动,想了想还是算了。下楼出门发现天已经彻底黑了。这个时候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发现就一顿饭的功夫,这个城市已经换了个样子呈现在你面前。原来,夜晚才是这座城市的重头戏。我们像发现了这个城市的秘密一样欣喜,顺着路走,绵绵细雨里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夜色中,来来往往的是一张张洋溢幸福的脸。沿街传来高高低低的叫卖声,每个小吃摊都是一场民俗表演,某人在吃上三大炮之后仰天长啸“啊,这下完美了!”。沿街的餐馆里场场爆满,空气里全是火辣辣的香味,如果你仔细听,还能听到此起彼伏的“胡了胡了”。九点,这个城市的好戏才正式上演。我想起有人写过“成都的夜晚面向醉酒、失眠和正餐吃的不好的人,它是成都人民最后的港湾。”这话真是性感啊。
你看你看,这才是烟火人间嘛!
午夜降临,我们坐着目测无证的黄包车赶回住处,四处望去,酒吧的灯一家一家地亮起来。下车后随意地走进了一家world beer,然后,在一片让人眼花缭乱的啤酒里迷失了自我。再然后,我就都不记得了。
成都是一个如此和气而包容的城市,天南海北的人都可以十分轻松的融入其中,至少于我并无太多隔阂感,反正只要闻一闻辣椒的味道就好像是自家一样。我突然知道了我的熟悉感来自何处:它是我对一个城市舒适生活的想象,是武侯祠、宽窄巷子里吹起的轻风,是成都慵懒、缓慢而我行我素的气息......沉醉其中,仿佛整个身心都被浸透了,是如此的叫人着迷。
身处异地他乡,有时我们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们的记忆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