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致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脑海里时常浮现的是那一声声的欸乃,那满江的猩红色,以及那一曲曲风格迥然不同的《满江红》。那么,就先从“一石惊起千层波”的“小石子”说起吧,从那个有点伤感的南宋亡国述说吧。
公元1276年正月,元兵攻占杭州,南宋王朝宣告灭亡,后宫佳丽三千被押往元大都。途径汴京夷山驿站,其中一位佳丽王昭仪,触目伤怀,抚今思昔,在驿站的墙壁上题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满江红》。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颦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於我肯从容,同圆缺。
王昭仪的词一气呵成,上片回顾了自己在宋亡前美好的生活,下片写宋室覆亡后的痛苦,并写到了自己的处境 ,并希望能追随月宫中的嫦娥,去过与月亮同圆同缺的生活。
这首词写成后,后宫之首谢太后读罢涕泗横流,秘令宫人暗中传诵。
作为王昭仪的知己——宫廷琴师的汪元量,跟后宫佳丽一同被押往元大都。在途径太湖的船上,亲眼目睹了“船头船尾烂弓刀”,还有精神上的折磨,沿途被元朝权贵当做歌女一般“走来船上看花娘”;夜阑之际,唯听见“六宫宫女泪涟涟”的哭泣声和一声声的欸乃。他读罢王昭仪的词后,仰天长啸,写下了这首和词。
满江红 和王昭仪韵
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被午夜、漏声催箭,晓光侵阙。花覆千官鸾阁外,香浮九鼎龙楼侧。恨黑风、吹雨湿霓裳,歌声歇。
人去後,书应绝。肠断处,心难说。更那堪杜宇,满山啼血。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有谁知、海上泣蝉娟,菱花缺。
汪元量唱和之词,上片追述昔日宫中的繁华生活,下片设想王清蕙的处境和心曲,代她一诉衷肠,纯粹是一种关心的安慰,是相诉相慰的知己之情。两人到燕后,相互往来,相互唱和,此为后话。
三年之后,文天祥被押至金陵,也读到了王昭仪的这首词。认为其末句“问嫦娥、与我肯从容,同圆缺”欠商量(欠考虑,有问题)。
说句实话,王清蕙词的结尾情调的确是消极、低沉的,然而仔细想这也自然的事。王清惠毕竟是一位昔日受宠的嫔妃,一个弱女子,此时捏在敌人的手掌心里,又能叫她做什么呢?她不愿委身求荣,想摆脱尘世烦恼,永远去过清静寂寂的生活不也是一种反抗么?虽然这只是一种软弱的反抗,但这种反抗符合王清惠其人的性格么?后来到了上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以后,她就去当女道士,了结了一生。可见她写这首词时,也就是当她“问姮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时,不仅向往嫦娥仙居生活,而且已经打定出世的主意了。对她这这样的女子来说,这样做实在是坚守贞操,反抗敌人的唯一可行的办法。
清代袁枚有句名言“作诗不可以无我。”也就是说,写诗词要有诗人自己的情性的。因为诗词主要是表现人的情性的。人各有情性各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思想怀抱,从而构成作品不同的风格。从这个角度看,王清惠这首词写得符合她的身份,是很有艺术个性的。她写自己的惋惜悲痛、惊恐、凄苦,感情真实,声囗性毕肖,读她的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因而更有动人心弦的艺术力量。这或许就是王昭仪这首词七百多年来蜚声词坛,为人传唱不衰的原因吧。
然而文天祥是一颗丹心青垂史册,他思接千古,首先想到了岳武穆那首震聋发聩,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满江红》,那让人热血沸腾的诗句“靖康耻,犹未雪”“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热血”;又想到20年前,元兵攻破岳阳时,两位巾帼英雄韩希孟和徐君宝妻,深陷囹囵,身将被辱,不卑不亢,不愿苟且偷生,投水自尽,写下绝命诗词《练裙带诗》和《满庭芳》。于是文天祥也欣然提笔,先写了这首《满江红·燕子楼中》,序言写到:和王夫人《满江红》韵,以庶几后山《妾薄命》之意。词云:
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相思处、青春如梦,乘鸾仙阙。肌玉暗销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
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世态便如翻覆手,妾身元是分明月。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写后,仍觉意犹未尽,又唱和了第二首《满江红·试问琵琶》,文天祥自注:代王夫人作。词云: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丹阙。王母欢阑瑶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回首昭阳辞落日,伤心铜雀迎新月。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文天祥的这两首词,其实都是“代王夫人作”,都以王昭仪的口吻写出,但是柔美之中透出铮铮铁骨。第一首有“世态便如翻覆手,妾身元是分明月”,表示要具有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的坚贞。第二首写到“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这是一种宁可玉碎不肯瓦全的自我牺牲精神。
文天祥的慷慨陈词,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和追求——“人生翕歘云亡。好轰轰烈烈做一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的这种崇高品格,耳濡目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那颗炽热的心。
邓剡跟文天祥是同乡和朋友,被俘后同被囚禁在一起,又一同被押往元朝京都。他跟文天祥志同道合,也写了了一阕《满江红·王母仙桃》,取前四个字为题,其实也是和王昭仪韵:
王母仙桃,亲曾醉、九重春色。谁信道、鹿衔花去,浪翻鳌阙。眉锁姮娥山宛转,髻梳坠马云欹侧。恨风沙、吹透汉宫衣,余香歇。
霓裳散,庭花灭。昭阳燕,应难说。想春深铜雀,梦残啼血。空有琵琶传出塞,更无环佩鸣归月。又争知、有客夜悲歌,壶敲缺。
邓剡在词结尾写到“又争知、有客夜悲歌,壶敲缺。”这里用王敦唾壶敲缺的典故,更有男儿无用,徒令女子蒙羞之意 。
思绪飞到了明末清初,抗清英雄钱肃乐也写了一首唱和之作。和王昭仪的韵,承文天祥之志,其词为:
满江红 次王昭仪驿壁韵
长信宫中,留不住、一枝春色。何处觅、风台月榭,玉楼金阙。树底莺声和梦断,帘前燕翅迎风侧。恨红酣、绿醉也年年,今偏歇。
红蜡尽,青蛾灭;隋堤柳,无人识。看胭脂泪落,玉壶凝血。青冢不生边地草,绿珠拚碎高楼月。愿千秋、留取驿中词,应无缺。
钱肃乐唱和词之作最后引用王昭君和绿珠的典故,表达英雄的那颗赤子之心。
还有同一时期的女词人徐灿,也唱和了一首。
满江红 和王昭仪韵
一种姚黄,禁雨后、香寒□色。谁信是、露珠泡影,暂凝瑶阙。双泪不知笳鼓梦,几番流到君王侧。叹狂风、一霎剪鸳鸯,惊魂歇。
身自在,心先灭。也曾向,天公说。看南枝杜宇,只啼清血。世事不须论覆雨,闲身且共今宵月。便姮娥、也有片时愁,圆还缺。
徐灿词作发出了亡国哀鸣,针对王清蕙的结尾,说即使月亮也会有阴晴月缺,月宫里的嫦娥也会有烦恼忧愁,写出了难以摆脱离愁别绪和家国之情。
在此,补充一点关于徐灿跟丈夫陈之遴之间的情感纠葛。他俩的私人感情尚可,但他们在政治观点和立场上却有着严重的分歧。徐灿是一个坚定的明遗民,虽然因为官场险恶她曾力劝陈归隐,但是在明亡之后她在诗表达的是无尽的痛惜、哀悼和忠贞。陈之遴的政治立场和人格非常复杂,为了功名利禄而作政治投机的嫌疑。他在徐灿写的另一首《满江红・感事)之后,连写两首诗安抚妻子对明亡的强烈反应,认为朝代更替在历史上就像四季轮回一样,自是权力者之间的争斗,作为臣民百姓没必要为此无尽地痛苦烦恼。从今天的眼光看来,陈有很现代的历史观,但是他投降清朝却被当时大多数人所不齿。不幸的是,妻子徐灿的忠明倾向尤其强烈和坚定。丈夫的政治决定令徐灿更为痛苦难言。所谓不同心肯定这是最大的原因,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初心不同,使命不同,选择也就不同。
王清蕙的一曲《满江红》,让我思绪飞扬,浮想联翩。期间那一声声欸乃,那满江的猩红的画面,已定格在我的脑海里,留给我的是无尽的思索。或许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苟且活着,更多更重要的是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