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水对于我们每一个职场中人来说,都很重要,事关存亡啊!不然工作干嘛?
职场就是交换场,用能力兑换价值,所以不必羞于谈钱,
但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对于涨薪,你准备好了么?
涨薪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关于薪水
你的期望值是多少?这个数字是如何得来的?
2016年-
应届毕业生期望月薪平均值为4985元
实际签约月薪平均值为4765元。
(暂不计算特殊行业)
应届毕业生月薪5000元,市场正常水准。
与你的期望的GAP是多少?
那么,想要涨薪,
该怎么做呢?
一、学位提升
考研/读博,是很多人的选择
很多人的选择就是个好的选择么?
在考研的大军中有这样的一种思想:
“既然现在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薪资这么低,不如去考研,只要我能考研读博,就能得到高薪的工作,至少也比大学本科生强。”
我们来看看2个小故事:
1.小宇的遗憾
“三年的研究生学习结束后,读研期间小宇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为简历增色不少,但小宇的专业成绩在简历上似乎没有那么耀眼;另一方面,毕业的时候教研室主任告诉小宇因为某些原因,他的毕业论文未能参加“省优”的评选,这对于一个三年来在专业上投入了无数精力和时间的人来说无疑是迎头痛击。这个时候小宇产生了一种读研无用的感觉。
后来小宇参加了现在单位的面试,幸运的是,面试的副总提问都是专业问题。小宇压抑住心中的狂喜对答如流,顺利找到工作,觉得自己在专业上投入的那些时间也不是那么不值得。
再后来工作三年。单位有一个比小宇高一届的姑娘,没有读研,本科毕业就进入单位工作,现在已经是一名部门负责人,而小宇却还只是一名普通员工。有时候小宇也会想,要是那时候不去读研直接工作,说不定今天也能做到这个职务了。
2.小宇的同桌
小宇高三的同桌,热爱法国文化,人生梦想就是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当大使。大学他考去北外,大四顺利考进外交部,现在每天傍晚都在塞纳河畔跑步......
他没有读研,但却是小宇的同学里唯一一个无比精准地实现了自己年少时候梦想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都只看眼前,没有去想未来,更不可能走到未来再穿越回来,告诉现在的自己该怎样选择。
读研到底值不值得,到底是否可以作为加薪的筹码?我没有答案。
有可能,你本科毕业时就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但读完研后你反而失去了这样的机会。也有可能你通过读研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不管是自主选择也好,还是追随也罢,有那么多人走上了考研读研的这条路,大概还是出于对现状的不满意,想要寻求一个更高的平台,更好的兑现自己的价值。
你的生活朝哪个方向走?你工作与事业怎样发展?你是否可以得到更高的薪水?世界其实是充满了机缘巧合的,似乎与读研并没有必然联系,所以,请警惕单线程思维,即:把错综复杂,多维度因素合力导致的结果极端简化,直至变成非黑即白的一元论思想。
世界真的只是如你所见么?
看到"只要……就……的句式,大家也许需要停下,思考下,这是真的么?
在这里并不是说考研这条路行不通,只是希望大家想清楚,在当前的情形下:
考研真的是最好的选择么?
你的投入与产出一定成正比么?
你需要付出多少成本(金钱、时间、机会成本)?
选择没有对错,不管你做什么选择,最后的目标都逃不出职业和生涯发展。
所以,尽量不要把学位作为思考的核心。
关于考研决策的关键是:你即将从事的工作或者现在的工作需要些什么推动?知识,还是资源?
如果你所在的行业是知识导向的,比如研究、哲学、金融,那么提前去读个全职的硕士就非常必要。
但如果你所在的行业是专业知识或资源导向,那么你可以选择去读在职硕士则——在职期间学到的知识能直接用到工作中,教学相长。更重要的是,与你一起读在职的同学很可能有一份不错的好工作,这本身是一个筛选机制。这种情况下,来自老师知识只是一个附产品,来自同学的资源、知识和视野才是职业发展的关键。
考研也好,读博也罢,爱学习终究是好的,值得推崇和鼓励
但这只是你实现目标的途径,千万不要当成目标,也不能用于缓解焦虑
更不可作为逃避现实的避风港,因为学习结束的日子很快来到
你还是要回来面对
二、意识提升
思维认知
站在高处,深度思考,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
自我意识提升
聚焦自身优势,聚集专业知识,
建构知识体系,终身学习;
看看两个不同的安排
1.随性的亦晴
亦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没有什么自我提高的意识,下班了有同学同事约出去玩儿就会一起去,也不会特别列计划安排学习。也许因为没有什么危机意识吧,刚参加工作,觉得升职还远的很,却忘了只有打好基础才能让BOSS发现你,所以当两三年过去,当单位组织领导岗位竞聘,亦晴却发现自己没什么底气参加的时候,那种深深的焦虑感真是要将亦晴吞没了。对于刚刚进入职场的人来说,也许你和你的同学们一年两年看不出什么差距,但五年十年过去,等你恍然回过神来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你们之间的差距已经非常非常远了,而到这个时候再想要迎头赶上,我不说完全没有可能,但仔细想想也会觉得颇有难度
2.努力的苏晓的时间表
【时间18点—23点,26岁单身男】
① 18点—19点,户外夜跑10公里:跑步前空腹,回宿舍冲个澡,一杯牛奶+一根香蕉;
② 19点—20点半,自学外语:坚持扇贝单词,最近在学习英语词根词缀等;
③ 20点半—21点半,自学建筑学:其实不算自学,因为专业和工作都是建筑学;
④21点半—22点半,自学互联网:跟着教程学,最近在学UI设计师,因为兴趣和拓展;
⑤22点半—23点,熄灯听英语睡前半小时,听英语新闻,了解天下事和提升英语;
⑥最近在自学MBA课程:准备报考2017年南京那边MBA,南京大学MBA不敢报,学费高、难度大,准备报考南京农业大学MBA.
他们工作之外迥然不同的的安排,也就造就了他们未来的天壤之别,积沙成塔,努力也是点点滴滴滴的积累,有一天,你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
人际意识提升
良好的人际互动,在关键时刻祝你一臂之力,
好的领导,会给你很好的生长空间,
好的同事,会帮你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走到哪里带到哪里的小A
小A,不是个爱表现的80后,总是默默的做着分内的事情,尽心的为领导着想,原本没有注意到他的领导渐渐被他的细心与专注打动,在公司转型失败后另谋职位的时候,只带走了小A,因为他很靠谱。
面试遇到前同事的尴尬小B
小B,投到心仪的公司的简历终于有了面试的消息,当她精心准备好了一切去面试的时候,却惊讶的发现:面试官是曾经的前同事,而且,曾经冲突不断,一场尴尬的邂逅,丧失了一个好好的工作机会。
良好的关系,会在关键时刻助你一臂之力,反之,也会让你前功尽弃。
行业发展敏感度提升
很多的故事告诉我们,选择比成功更重要,
选择一个前景乐观的行业,
大概率影响着你未来的高价值;
在某个行业里你努力的学习,深入的思考,
当你能力见长的时候,也许机会就不期而至了,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在你不断得接触到新事物、了解到看待事物的新观点,不断的积累后,量到质的飞跃,才会升级到“眼光”这种概念,到了一个层级之后会发现一个更高更广的深度,要不断提升;不要只求眼前的安稳(比如一些看似清闲的工作),不要用你原有观点或你的刻板印象来给任何一种工作(比如公关)任何一种职位(比如销售)贴标签,好好的利用实习的机会,多多尝试,多多认识一些行业里的大咖、牛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看的更远一些。
很多人都以为自我的能力提升了,就可以得到我想要的,这没有错,但这只是个基础
谁能孤立地活着?
一滴水想要不干涸
需要融入到大海的怀抱
融洽的人际关系会带来
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而你只需用心关注你身边的人
用善传递善,热情感染热情
如果行业是水,你就是船
水涨船高,无水船难行
若你不能站在行业的高点去思考观察
在自身行业日渐式微的时候
如何才能体现你的自身价值
总有一些佼佼者
活在当下却着眼未来
三、职业能力提升
技能才干
身在职场,就要有个职场人的样子
职场技能优化升级
细节决定成败
在进入职场的初期阶段
职业化的过程最为重要
而职业化主要体现在几项基础的能力上
逻辑清晰数据计算表格
排版精致的文档
言辞恰当的邮件
高品质的汇报PPT
工作精益求精-自律更自由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两本书之一。 作者史蒂芬·柯维博士,是美国学界的“思想巨匠”,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潜能的导师”,得到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特别接见,是前总统克林顿倚重的顾问,《经济学人》杂志推举其为“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
书中提出“全面成功才是真正成功”的新思想。列举了达到“全面成功”的七大准则,而其中的本质就是人类“从依赖到独立,又从独立到互赖”的心灵成长历程。这本书告诉我们,走向全面成功需要具备怎样的信念(或基础)。诸如:
亟须重新探索自我,培养从依赖、独立到互赖的人际关系。 光是事业成功只能算是成功了一半,惟有兼顾事业、家庭、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等人生其他层面的圆融和谐,才是真正的成功。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经典书目,如果能够潜心深读,会对职场职业习惯的培养有不可轻视的作用。下面把书中的七个习惯简要的介绍 给大家:
A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是一种职业化的态度,积极主动的人从不受制于环境或条件的制约,不找借口,而是有意识的去争取和影响结果。
很多时候,有很多工作职责没有特别清楚的边界,当老板或者同事把一个任务交给你,你就要积极的完成,并且要在约定的时间内给他们回馈:对于容易可行的任务,保质高效地完成;对于有难度的,及时汇报对于问题的思考及应对策略。
打一个简单比方,你要给你的老板或者同事一个感觉:一个类似于足球里面的“梅西 ”或者篮球场上的“小皇帝詹姆斯 ”给人的感觉 ---“”把球交给他,不会丢球,可以完成稳定传接和得分任务,有时还可以惊艳地定格.
B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也就是结果导向,意味着,每天、每个任务、每个项目开始之前,你都要对自己的方向和目的有一个清晰的构思(即愿景),然后再动员一切积极因素去实现它。当然,这个方向首先是你要跟你的老板确认过得,否则方向错了,法拉利比自行车错的更离谱。
C要事第一
做好时间及精力的管理,
把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最重要的任务,
认真谨慎,用心思考,
把重要事项关键环节的失误降到最低值。
D双赢思维
建立一切人际交往活动中要不断寻求互利的思维模式以及不同的人际观意识。
跨部门之间的协作先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即利他也利己的解决方式,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建立互信关系;
乐于分享:比如失败事件的反思与感悟,成功经历中好的做法与心得。
E知彼解己
通过同理心倾听先理解别人,
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
实现完美沟通。
F协作增效
首先要承认并尊重他人的差异
充分合并大家的优势
结果最大化,即:1+1>2
G不断更新
训练学习开放性思维,隔绝封闭性思维。封
闭性思维的人,像一列单向度的火车,开到哪儿算哪儿。
开放性思维的人,像一台自由运动的无人机,可以把不同信息串接在一起,生成全新的事物。拥有开放性思维,就可以不断学习,培养自己的多维竞争力。
李笑来老师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多维竞争。
指的是:“人的核心竞争力不应该是一个点,而是一张多点的网。人不能只有一种维度的竞争力,而应当拥有多种维度的竞争力。”
当你的核心竞争力孤立无援,它便无法发挥出惊人作用。
只有用第二竞争力、第三竞争力来辅佐核心竞争力,你的核心竞争力才会展现出力量。
在初入职场的时候
自尊和才华可能还在孕育中
只有当你职业化的基本功练好
夯实了基础,才能展现出
因你的高效能创造的价值
用心去做,功不唐捐
有一种成长叫做水到渠成
高薪要素
4
核心关键点
提纲挈领抓住关键是核心
职场是利益交换场,企业不是福利机构,薪资的给付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报酬会依据员工所创造的价值来制定标准。
决定高薪的有3个要素,核心竞争力、企业刚需的能力,以及不可替代的程度。
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最早由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两位教授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人才,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即:能够为企业创作价值的优势或能力,在这,核心竞争力代表的不是单一的某种能力,而是综合能力。
在自己完全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时候,勤奋努力加上积极承担就可以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自己要有意识地给自己树立方向,培养自己更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侯老师提到的HR的故事:
他是国内一家顶尖快消企业的华中地区人力资源负责人,但年纪并不大,而且十分自然的自报并不是科班出身,学校也只是名声不显的普通二本。这样的差异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和他多聊了几句。
细谈之下,立即发现这是一个有趣的人,不管什么话题,都能跟他做一番探讨,丝毫不会冷场,反倒是他时不时会蹦出几个行业外的冷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他的人生轨迹可谓十分精彩,做过司机、促销员、业务员、会计、收款员、行政人力资源等等,基本把快消行业内的岗位轮了个遍。
我有些好奇,因为他所在的公司规模庞大,众所周知,大企业更愿意求稳,很少把员工这么折腾来折腾去的,于是问他,贵司居然也提供这么多的内部轮岗机会?
他说,没有,公司的用人机制并不是很活,很多的工作经验,都是自己跑到外面去兼职做的。
见我一脸惊奇,他眨眨眼睛向我笑着解释,不吃透这个行业,怎么做好这份工作。
几年以后,这些丰富的经历给他带来了收获:集团开设河南分公司,需要一个全能的多面手来开拓人力资源工作,没有人比他更合适。
这个朋友的故事,让我回来以后思索了许久。对自己不设限,向世界伸出更多的触角,意义或许并不小于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精耕细作。
企业对你拥有的能力的需求程度
企业的战略经常会调整,
对于能力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变化,
如果你拥有多种维度的竞争力,
就可以顺势得到机会,这也是涨薪的契机。
不可替代的程度
对公司有价值的能力,并不一定代表就有优势,因为这需要看不可替代的程度。比如“会使用Excel”就非常容易替代,所以在这方面并不能给你带来多少优势,但是能够“使用Excel数据透视表进行数据分析”就是一个非常少人能够掌握的能力了。不可替代的程度越高,这种核心竞争力就越有价值。
举个例子:
华为中国区开始集中清理34+的交付员工,注意不是研发程序员,是交付的工程维护人员。
尽管2015年到现在华为一直在试图大规模裁员,但这次大规模的裁员不同于以往,那就是年龄作为一个硬杠杆出现在华为的裁员运动中,目前的说法各有不一,不过从几个HR同事或者前同事的分析来看,这次行为体现出华为对于未来几年收益增长的悲观预期,从而做出的必然举动,从公司层面来看,是合理的一种风险规避。
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裁掉的都是可替代的员工。
薪酬与能力水准是成正比的
核心竞争力永远是你自己手中王牌
当你的能力远远超越了企业的要求
回馈增加还会远么?
退一步说,即便当前的企业视而见,
世界那么小,行业更是个小圈子,
说不准哪天就有人向你抛出橄榄枝?所以
除了那些“如何跟老板谈加薪”的表面技巧之外,
你先要做的是:修炼好内功
提升你的所有能提升的部分,
让自己变得更好,更有能量和价值,才是关键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