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大凡亡国之君,要么昏庸糊涂、不辨忠奸;要么骄奢淫逸、荒淫无道;要么受人掌控、身不由己。要么是暴君昏君,要么是傀儡。
崇祯两者都不是,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好皇帝。
很多史学家认为,明非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
崇祯说,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明史大概可算历朝历代最有意思的历史。有各种奇葩皇帝、各种奇葩大臣、各种奇葩太监……
崇祯之前的三位皇帝全是奇葩。万历帝二十年不上朝,不理国事;泰昌帝即位一个月就死翘翘了,红丸案成了历史迷案;天启帝是著名的木匠皇帝,他在位时全天下都在为太监魏忠贤立生祠。
经历了这样三位奇葩皇帝之后,还能出一个励精图治的崇祯帝,似乎大明朝要开始转运了。
崇祯上台第一件大事,兵不血刃地把魏忠贤赶出京城。魏忠贤上吊自尽,崇祯的威望达到顶点。
张薄在《五人墓碑记》中描述魏忠贤之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将崇祯称为“圣人”,我相信不是一般的敬辞。当时大概很多人都认为,崇祯是位圣人。
当时的天下,对圣贤皇帝是翘首以盼。
天启帝朱由校说,吾弟当为尧舜!
这位木匠皇帝,其实并不如表面那般昏庸。也许他只是知道,自己不是当皇帝的料,懒得去折腾。他任由魏忠贤胡作非为,却把弟弟朱由检保护得非常好。未必不是为朱由检铺路。
天启帝相信,吾弟当为尧舜!很多大臣、百姓,大概也相信。
要命的是,崇祯自己也信了。
即位第一年,崇祯裁撤驿站,李自成失业。
即位第三年,崇祯以通敌罪名处死袁崇焕。
中国古代史上,死得最冤的名将,一个是岳飞,一个是袁崇焕。袁崇焕甚至比岳飞更惨,背着汉奸罪名被凌迟处死。
岳飞死于政治媾和,袁崇焕之死,恐怕不是皇太极简单的离间计造成的。
只能说遇到了崇祯这样的君主,是袁崇焕的不幸!
查看崇祯帝在位那些年的大事,基本就四个字——内忧外患。
对于外敌,自然是坚决抵御。对于农民起义,剿还是抚,崇祯却始终犹豫不决。
明军杀得李自成只剩十八骑,也没趁势灭了他,不知道和上层的不坚定有没有关系。
话说回来,即便灭了李自成,还会冒出来张自成、王自成。到了明末,水深火热、民不聊生已经不足以形容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还不是因为老百姓日子过不下去。
再看那些年,励精图治的崇祯做了什么。
据不完全统计,他杀了两位内阁首辅,十一位巡抚,撤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
谁也信不过,谁也看不上,生生把自己折腾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
闯王大军逼近北京时,李自成找崇祯谈条件,要求崇祯封他为王(不受节制那种),再赏他一百万两银子。他帮崇祯去打女真人。
这倒不失为一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崇祯想不想答应我不知道,反正最后没答应——他拿不出一百万两银子。
这不是崇祯第一次为一百万两银子头疼了。在此之前,他想调吴三桂大军守卫京都。吴三桂说,可以,给我一百万两银子做军费。崇祯要那些皇亲国戚王公大臣分担一点,一个个装穷。一百万两银子硬是没凑起来。
李自成大军入京后,他的部下把那些皇亲国戚抓起来,一个个严刑拷问,拷出了数千万两的财富。
我仍然记得,许多年前读到这段历史时的那种震惊、愤怒、惋惜的心情。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吴三桂痛哭流涕地投入多尔衮的怀抱,合力打败了闯王大军。清军入关。
说什么“六军恸哭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不过是一个审时度势、自私自利的小人罢了。
大明朝就那么亡了,崇祯自缢的那颗歪脖子树还长在煤山上。
可怜了那些仁人义士们,印象最深的是夏完淳。十七岁就义,一首《别云间》荡气回肠。
清朝的张廷玉评价崇祯皇帝: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国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
这大概是对崇祯最中肯的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