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第六 ㉔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问曰,”宰我,我们之前讲过了,孔夫子的学生,以言语著称,这个人能言善辩,同时这个人的问题很多。这里又开始问孔夫子了,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我们来细细的品味这句话,对我们现在而言它也非常的重要。“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一个仁者追求仁德的人,有人告诉你:“井有仁焉”,井里有仁德。“其从之也?”从:就是下去取。来问孔夫子,一个追求仁德之人,别人告诉你井里有仁,是不是要跳下去取呢?这句话问的非常之关键,这是一句绑架的话。
我们来看看,我们生活当中是不是经常会有这样的担忧和困惑?所以这里宰我问出来一个我们每个人心中巨大的担忧,和我们很多人错误的认知,井里有仁去不去拿?你看生活当中我们有什么样的担忧呢?我很善良总吃亏,我很善良总会被骗,我们总是被道德绑架。
举个例子:你不是追求仁吗?井里有仁,你要下去拿,说明你有仁德;你要不下去拿,你不是求仁吗?井里有仁,你为什么不去?你看我们的生活是不是这样的,你不是善良吗?你善良你就要帮我,你不帮我就是不善良。你说帮还是不帮?
我们每天也会碰到大量的问题,有的人说了,你不是要度人吗?你来度我呀。你说你度还是不度?你要说不度,你说度人呢?绑架你。你要说度,怎么度?明知道这就是陷阱,要怎么办呢?所以我们生活当中总是有这些绑架。
举个例子:你这个人很慷慨,好啊,我就总找你帮忙,你不是慷慨吗?你请我吃饭,不光这样,我还领朋友来,你要请我吃饭,你要请你就请,陷阱;你要不请,你以慷慨自称。我们生活当中总有这样的困惑,总有这样的担忧,我善良会不会吃亏,我老实会不会被人欺负,我求仁德别人都不求,我怎么办呢?你说让我修行,我身边的人都不修行,就我自己修行,我岂不是吃亏了。所以宰我在那个时候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我们来看看孔夫子是如何作答的,子曰:“何为其然也?”怎么会这样呢?在说什么?怎么会下去取呢?不会的。首先用反问的形式肯定了这件事情的答案,为何呢?“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注意这一句,非常的义正辞严,我们先把“君子”打个引号放在这里。
“可逝也,不可陷也”,逝:是去的意思,前往去取。君子要不要取仁?要不要求仁?要的。但是注意“不可陷也”明知道是陷阱,我是不会去的,明知道井里有仁这件事情是一个陷阱,我怎么会去取呢?
我们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比如说我们讲仗义这件事情,仗义我们要不要?要。但是朋友来了,说你不是很仗义吗?别人欺负我,你帮我打架?要不要去?肯定不要。你不是跟我之间的关系好?我今天出去偷电瓶车,你帮我把风?那肯定不要去。你不是善良吗?你去帮我做一件事情,可是这件事情它是不义之举,它是陷阱,我怎么会把自己置身其中?不会去的。善良的方式有很多种,仗义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为什么非要把自己置于陷阱之中?那我们为什么会把自己放在陷阱之中,没有智慧。
“可欺也,不可罔也。”你可以欺骗我,你可以欺满我。“不可罔也”,这里的“罔”,是迷惑和愚弄的意思。但是我是不会被迷惑、被愚弄的。这个时候有的人说了,我很善良所以总是被骗。注意“可欺也,不可罔也。”你可以欺骗我,但我是不会被迷感和愚弄的。
所以我们这里要注意,你的善良和被骗没有因果关系。你的被骗是因为缺少智慧,是因为被迷惑,是因为被愚弄,不是因为你的善良才被骗的。所以我们可以去追求仁德,但是我们说被骗了、吃亏了跟仁德没有因果关系。
所以这句话在讲什么?在讲君子,“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我们之前讲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我们之前讲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以什么叫君子?不光有仁还有智慧。当我们有智慧的时候,不会被别人绑架的。当我们有智慧的时候,我们依然要取仁德,但是不会让自己置于陷阱之中。你可以来欺骗我,但我不会被愚弄和迷惑,所以整个这句话在告诉我们智慧的重要性。
而我们生活当中把它理解反了,认为我追求仁德就会吃亏,认为我善良就会被欺负,它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我们被骗,我们吃亏是因为我们缺少智慧。所以一个人不光要有仁德,还要有智慧,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学习让自己增长智慧。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我可以去取仁德,我可以去追求仁德,但不会让自己置身于陷阱之中。你可以来欺骗我,但是我不会被迷惑和愚弄,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和仁德没有关系。
如果没有对它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就会因噎废食。认为是不是我不该追求仁德,是不是我善良是不对的,是不是我帮助他人会吃亏?实则不是这样的。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错,我们缺乏的只是分别的智慧而已,我们缺少的是明辨是非的智慧,当我们可以看清楚身边的事情,哪一些是陷阱,哪一些是用来迷惑我们的,这个时候何惧之有。
所以整个这句话对我们的指导意义非常之重大!在生活当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绑架,用道德绑架,用善良绑架,用我们的仗义绑架,用我们的付出绑架,这个时候我们要思考,我们为什么会被绑架?它的根本原因不在绑架我们的那个人,根本原因也不在道德,根本原因是在我们有没有智慧去识别,根本原因是我们自己的思维是否会被绑架。
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不要给自己标签化,“君子不器”什么意思?我们不以道德自居,我们不以善良自居,我们不以仗义自居,一旦我们自居就会被绑架。如果我们天天说,我很有仁德,我很有智慧,我很善良,你看就会被绑架。你不是有道德?你必须要怎样、怎样、怎样,你看你自己就落入陷阱了。
如果你说我自己很有智慧,好,我跟你说个问题,我看你能不能解决,你解决不了你就没有智慧。所以你看我们为什么会被绑架?一个是我们的思维无法跳脱出那个陷阱。第二个,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置于陷阱之中。所以我们看智者从不自我标榜,你说我有智慧,那是你说的,我自己没有讲过。你说我很善良,那是你说的,我自己没有讲过。你说我很有仁德,那是你认为的,注意,我没有讲过。
孔夫子怎么描述自己,说我什么都没有做:“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与我老彭。”他说我什么都没有做,我只是好古人的学问,我只是不停地在讲着古人的思维,我想要去救世,但是我也没有把它天天挂在口上,我只是在身体力行。你看《道德经》老子怎么讲,他告诉你道是什么样的运行规律,告诉你圣人是什么样的,讲完了,他没有要求你必须要怎样。所以你看圣贤的思维都在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当你自己不落入陷阱之中,你就不会被绑架。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是自我绑架,自我思维和意识的绑架。
有的人认为我很善良,当你认为自己很善良的时候,其实也不是真正的善,那是你自己的认知,而且你要以善良自我标榜的时候,别人就会拿善良来绑架你,因为那是你自己说的,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赋予的。所以当我们懂得这个道理的时候,就是云淡风轻的样子。我们做着我们自己该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并不会认为我们在做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就不会深陷其中。
我们再讲回来,说我善良,我追求善良的方式有很多种,为什么非要奔着一个陷阱去追求?我说想给朋友帮忙,给朋友帮忙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为什么要让自己身陷陷阱之中,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帮助的人有那么多,我们为何非要执着某一个人呢?因为你明知道他提出那样的问题,比如说他说:“你度我。”你明知道他这种思维,你是不可能帮助到他的。所以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这个时候机缘不合适。
所以首先我们要有智慧去识别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就不让自己落入陷阱之中。任何人都可以欺骗我,但是我未必受你愚弄。我们往外延伸是为了让大家不要自我标榜,不要把自己标签化。
我们再讲回原文,“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我要取的事情很多,我要追求的事情很多,我们要追求圣贤的文化,我们要追求修身之道,但是我不会让自己落入陷阱之中,我有智慧去识别。别人可以来欺骗我,但我不会被迷惑其中,这一切都需要有智慧。
所以我们要深刻地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当下觉得吃亏了,或者我们觉得当下的生活不满意,不是因为我们追求仁德的错,也不是我们因为善良所导致的,而是因为我们缺乏了智慧,这是问题的核心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