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为自己以前小的时候也受过固有思维的束缚吧,所以当我教育孩子的时候,还是会沿用以前祖父辈教我的那套理论在孩子身上,萌姐在《从怕学习到爱学习》一开篇就说了一句很扎心的话:孩子缺乏想象力,其实大多数跟父母的教育有一定的关系。
作为家长,我们也很无奈,因为自己就没有得到过故事思维的引导,所以就会用了自以为正确的方式在孩子身上,让我对每天阅读这件事有了更坚定做下去的决心!
当我们发现孩子有思考问题一根筋,缺乏想象力的苗头以后,要如何去改变孩子的思维呢?在作出改变前,首先要知道孩子会变成这样的成因是什么。
归结了一下,主要有三大点:1、与家长的教育分不开;2、过早接触电子游戏产品;3、过早引入识字、绘画。然而在当今社会,人人都说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所以很多早教在孩子还有半年或1年就上小学的时候就无缝介入了,这对于孩子的思维成长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萌姐给出的建议是:早教不是不可以有,但是必须要满足这个前提,你为孩子报读的早教课程才算是发挥了正向的作用,否则就会变成拔苗助长。早教班确实很重要,但需要把控时间。只有在孩子对外界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之后,你才能把早教当作一种辅助手段来发挥它的作用,在孩子这个本该有好奇心、想要探索世界的年纪,太早让他去学习识字、绘画,会阻碍他的想象力发展。
当我们知道关于孩子缺乏想象力的成因是什么,接下来就要给出药方。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故事思维?以下有四种原则可以帮助到大家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下,也能很好地运用起来,同时也希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会更融洽。
第一个原则:作为家长、千万不要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当孩子问你一个问题的时候,你下意识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还是用苏格拉底的追问方式来问孩子?
如果自己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也不甚了解,请先放下作为家长的尊严,和孩子一起通过搜索知识的方式,共同来找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做其实并不会降低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反而会让他知道原来父母并不是超人,只是普通人一名也会有不知道的事,会让孩子更乐意享受与你一起搜索事实真相的过程。
第二个原则:家庭规范或规则不要苛刻和古板;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我们却把这个规则的定义给误解了。从古代坚守至今的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需要因地制宜,否则我们虽为现代人,但是思想却活在过去就只能被称作为古人而不是现代人了。
适当地改变一下严肃的规则,是可以让孩子在没压力的情况下,平衡好学习与娱乐。建议家长可以把具体到时间点设置为时间段。这样做孩子不仅不会有畏难情况,而且会让孩子在宽松、愉悦上成长学习。
在作息之外,很多家长都会茫然不知道应该和孩子玩什么游戏,萌姐有个小小的建议就是:可以跟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借此打破固有的亲子关系。
第三个原则:多与孩子互动,并且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孩子最喜欢的就是父母的陪伴,陪伴孩子也是有高质量陪伴与低质量陪伴之分的。想要有高质量的陪伴,可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孩子进行发散性地思考。
例如:书中所说的案例,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分享给大家:萌姐的小外甥女特别喜欢问问题,简直就是个十万个为什么,有一天她和萌姐说:舅妈:为什么蚂蚁的力气比人还大?”当萌姐听了之后,她的第一反应就是蚂蚁的力气怎么可能比人大。于是就问小外甥女为什么会这么问,小外甥女就会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告诉她:“蚂蚁虽然身体小小的,但是能够拖动比自己身体大几倍的食物。想到自己连个大西瓜都抱不动,我就瞬间觉得蚂蚁好伟大。”
所以我们不要忽视孩子的想象力,他们的观察能力往往非常强,回想以前,我也观察过蚂蚁,有时候一看就是两小时,因为觉得它们用触角来传递信息所以觉得很有趣,更不可思议的是当你切断了蚂蚁之间的路线后,它们居然还不会轻易迷路。当我们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只要我们不打压孩子,能够积极给予回应,就可以和孩子作很好的互动。
第四个原则: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玩创作的游戏,刺激孩子更多的想法。创作游戏方面有两个非常棒的想法:编故事和美术创作。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本性中潜藏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要我们在教育中注意引导,并放手让儿童实践探索,就会培养出创造力,使儿童最终成为出类拔萃,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在编故事上,先让孩子了解整个故事,最尾的部分不告诉孩子,让他去发挥想象,用他的想象来补充完整个故事;在美术创作上,可以引导孩子打破思维局限。
如果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帮助,请给我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