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式微,胡不归。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今日初七,亦称人日。
正月初七是纪念始祖造人并表达对人本身的重视。该说法基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盘古在开辟天地后,前六天依次造出了天地万物,第七天创造出了人类。这种传说反映了人类对始祖的崇拜思想,同时也体现了远古时期人们因无法解释自身起源而想象出一个超自然神祇作为信仰和维系氏族关系纽带的心理
正月初七,又称“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正月初七“人日”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东方朔的《占书》。
初次记住这个节日是一首隋代薛道衡《人日思归》,大二文学课必背古诗第一首,从前哪知其中意,只惦记如果没背过可能会挂科,如此钟爱文学课的我才不会因为这个而挂科。于是背的熟练背得朗朗上口,甚至纳罕,怎么初七思归,难道不该大年三十已经和家人团聚了吗?史铁生说过教育的滞后性和终身性就在于十几岁的时候无意间打出的那发子弹多年后击中了二十几岁的我,教育在此刻形成了闭环。
昨日初六,母亲的四七之日,坟前祭扫,我明知她此刻安睡此间,但其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跪拜期间,泪涌如泉。明知会有此刻,从前预演过无数遍,仍会泣涕涟涟。抬眼间看青山白云,蓝天绿树,于是在母亲的视角拍下了这片景致,眠地甚美,芝兰葳蕤,待春来花开,兰桂松柏芍药遍地。母亲,我在人间替你看这片春光。
茫茫人间,我们奔来碌去,何处是归程,是连绵不尽的乡愁?是身后长眠之处?还是我们在人世间走过的每一段历程?生处是乡愁,归去在眠地,活着是我在人间的每一处。
在这段悲愁交杂时间里,两位友人语言很是宽慰,一位朋友反复问您母亲年岁几何?即使问过数次她依然会问,我知道她另一种方式规劝我母亲年事已高,离去是自然规律,勿悲勿痛,好好活着。另一位友人发文字说,你是阿姨留在人间最好的礼物,替她好好在人间活着乐着看着。谢谢亲爱的她们。
母亲离去一月余,悲伤和平复反复交替。母亲入梦过两次,一次她笑着对我说,闺女,莫难过莫生气,好好活着。一次在除夕,梦里的她依然忙碌着做着全家的团圆饭,她说,闺女,来吃。即使在梦里我依然清楚的知道她已离去,可她依然怕我难过为我衣食。
父母是我们在人间的天使,儿时护我们周全,养育我们,成年后是我们最后的托举和保障,即使离去后也是我们人间的情感寄托。从前见“孝”字不知其悲,上为老,下为子,父母为天永远庇护子女,无论生前或离去。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原来是这个滋味。父母爱孩子的方式有千万种,或许他们给的方式不是我们想要的那种,仿佛他们不曾理解我,那一定是未成年懂事前的误区,有一点既定事实便是他们一定是这世间最爱你最期待你过得好好的,走得高高的人。所以,接受他们不同的爱我们的方式,并以自己的方式去爱他们。
式微式微胡不归?
何处是归程?吾心安处即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