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动物的繁殖
一、教材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通过饲养蚕,已经初步了解了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和繁殖过程,在此基础上,《动物的繁殖》这一课将研究对象拓展到了更多的动物。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常见动物的两种繁殖方式。“聚集”部分,通过提问“哪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与蚕相似?哪些与蚕不同呢”,引入动物的繁殖方式。“探索”部分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调查与蚕一样的靠产卵繁殖后代的动物。教材给出了学生熟悉的鸡和鸡蛋,帮助学生理解鸡也是产卵繁殖后代的。然后通过调查更多的动物的繁殖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熟悉的昆虫、鱼类、鸟类等也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这一类动物叫卵生动物。第二个活动是学生通过调查猫和狗繁殖后代的方式,发现其与卵生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猫和狗是直接产下小动物,用哺乳的方式喂养后代。“研讨”部分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引领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认识卵生和胎生两种繁殖方式;二是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卵生与胎生的认知,分析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知道人类的繁殖方式是胎生。“拓展”部分,通过对动物的“家”的调查和了解,引领学生积极关注动物与繁殖相关的更多的生命现象,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动物就要从保护它们赖以生活的环境做起,并积极反思我们人类的一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繁殖”并不陌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知识储备方面,他们能够说出一些动物的繁殖,但他们只是知道某种动物是如何繁殖后代的,却对这种动物的繁殖方式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基本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并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但学生自己搜集图片、视频和文字材料等资料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养过蚕,了解了蚕的一生,那么你们能说一说蚕是怎么出生的吗?
提示:蚕是从蚕卵中孵化出来的。
2.出示各种各样的动物图片,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动物是怎样出生的?

3.引导:通过对比分析这些动物的出生方式,我们认识到动物的繁殖方式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思考动物的繁殖方式,初步感知动物的繁殖情况,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新知探索
活动1:认识卵生动物
1.提问:我们知道蚕是从蚕卵中孵化出来的。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动物是依靠产卵繁殖后代的吗?并说一说理由。
预设:鸡,母鸡生鸡蛋,小鸡从鸡蛋里孵化出来。
2.交流讨论。
3.小结:像蚕和鸡这样,依靠产卵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昆虫、鱼类、鸟类一般都是卵生动物。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像蚕一样孵化的动物,让学生认识卵生和卵生动物。
活动2:认识胎生哺乳动物
1.利用多媒体出示猫和狗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思考:你们是否见过猫或狗生小宝宝,它们与蚕繁殖后代的方式相同吗?请阐述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提示:可提前组织学生调查猫和狗的繁殖方式,同时要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直接生出”和“哺乳”这两个特征。
2.引导: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中还有哪些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和猫、狗相似呢?请举例说明。
提示:猪、马、大象、猴子等。
3.小结:像猫和狗这样,直接生下胎儿的繁殖方式叫胎生。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它们的后代。
设计意图:通过对其他动物的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认识胎生以及哺乳动物。
活动3:研讨
1.提问: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哪几种?
提示:两种,卵生和胎生。
2.判断:下面的这些动物中哪些属于卵生动物,哪些属于胎生哺乳动物?你的理由是什么?
乌龟 鳄鱼 老虎 狼 蛇 蝗虫 壁虎 鲤鱼
鹅 青蛙 熊猫
提示:老虎、狼、熊猫是胎生动物,因为它们是直接生下胎儿,胎儿还需要母乳喂养;乌龟、鳄鱼、蛇、蝗虫、壁虎、鲤鱼、鹅、青蛙是卵生动物,因为它们是以产卵的方式繁殖下一代的。
3.提问:你能说出更多的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吗?
4.提问:我们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是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胎生,因为我们人类也是直接生下小孩,刚出生的小孩也需要母乳喂养。
设计意图:探讨核心问题,务实科学概念,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3.提问:我们人类会“打扰”动物吗?人类有哪些不好的行为会影响动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怎样改正呢?
提示:砍伐树木、捕杀动物等都会“打扰”动物,影响它们的生存。我们应采用植树育林、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在野生动物出没的地区活动等方法保护野生动物。
4.小结:我们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会影响动物的生活,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动物、植物出一份力。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养成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好习惯。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卵生和胎生两种,并据此把动物分成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两大类。同时认识到要想保护动物就要从保护它们赖以生活的环境做起。
教学思路

四、教学反思:
本课旨在传授学生关于动物繁殖方式的知识,涵盖了卵生与胎生的概念。课堂初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周边环境中的自然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促使他们提出疑问。随后,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可利用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思考,并通过讨论和评估来帮助他们构建独立的见解或总结。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课堂中学生展现出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不仅获得了新的知识,还对保护自然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成功达成了课程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