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天(2023-1-11)求道于心与博文约礼
《自得斋说》(《王文成公全书》卷七)
王阳明首先引用了孟子的话:“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
自宋代以来儒学家就提出道之深造自得,王阳明在此引用孟子的话论述自得的效果。即自得道则心安泰,心安泰则道益深,道益深则随处达其本原,因此君子以自得为要。
王阳明认为,道遵循吾之本体,为先天的,而性为吾之生命,因此不可外求。世间的学者却与此相反,劳苦一生,追求辞章、训诂、技艺。并非没有人想深造其道,只是未能脱离辞章、训诂、技艺的领域,归根结底是因为以“外物”为事,即求道于心性之外,所以不能自得以达其本原。
《博约说》(《王文成公全书》卷七)
首先看一下博约。《论语》中有“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篇》),“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子罕篇》)。也就是说,孔子把博文和约礼作为学问之道。博文即广读古籍以求道,约礼即以传统的礼法约束自己的行为以求不背道。因此可以说,博文为知,约礼为行。
朱子认为,君子必须博文,因此要广读书籍,知万物之理,然后进行实践。对朱子来说,礼是实践之理,要先致力于博文再追求约礼。这便是先知后行的“博约先后”说。”
王阳明提出“博文是约礼功夫”,这在立论上与朱子论点相同,然而朱子提倡先知后行的“博约先后”说,而王阳明认为博文约礼一脉相承,为一体功夫。这便是王阳明“博约”说的特色。王阳明是从心学立场上提出“博约一体”的,晚年他开始提倡“致良知”说,其心学越发广大精微,其博约一体的立场也更加精微紧密。比较一下《传习录》上卷中记载的《博约说》和王阳明晚年写下的《博约说》,其中的区别我们一目了然。在《博约说》中,王阳明巧妙地将朱子学说统摄到其心学中,使其成为自己的囊中之物,但他暗中又尖锐地批判了朱子的“博约先后”说。”
文散于事而万殊者也,故曰博;礼根于心而一本者也,故曰约。博文而非约之以礼,则其文为虚文,而后世功利辞章之学矣;约礼而非博学于文,则其礼为虚礼,而佛、老空寂之学矣。是故约礼必在于博文,而博文乃所以约礼。二之而分先后焉者,是圣学之不明,而功利异端之说乱之也。
昔者颜子之始学于夫子也,盖亦未知道之无方体形像也,而以为有方体形像也;未知道之无穷尽止极也,而以为有穷尽止极也;是犹后儒之见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者也……及闻夫子博约之训,既竭吾才以求之,然后知天下之事虽千变万化,而皆不出于此心之一理;然后知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然后知斯道之本无方体形像,而不可以方体形像求之也……博文以约礼,格物以致其良知也,亦宁有二学乎哉?
个人感言:
阳明 《自得斋说》给人的启发是:真正的道是要遵循本体的,心就是本体,本体是先天的,性就是我们的生命,是内在的,不可外求,虽然大部分人都希望能够做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但是大部分依旧劳苦一生,追求辞章、训诂、技艺,本质上都是用心用力于外物,即求道于心性之外,所以不能自得以达其本原。
阳明《博约说》给人的启发是:阳明认为博文是约礼的功夫,这个观点与朱子学是相同的,朱子提出博约先后说,朱子认为先要博文,广读书籍,知万物之理,然后进行实践,才能约礼,这礼就是实践之理。但是阳明认为博文约礼是一体的,没有先后之分,博文约礼一脉相承,为一体功夫,不存在象朱子所说先博文后约礼,先知后行!
《王阳明大传》余超林解读之42: 求道于心与博文约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