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复听了福老师20190416千聊分享的“孩子为什么没有内在动力”这一课。每一次听都会有新的收获,这里边有我很多需要借鉴并可以练习的点。我观察到自己想要把所有点都记下来,想要不错失任何点,当我觉察到那个要完美的驱力时,立马提醒自己回到当下,一看时间到了凌晨一点,自己还没整理出文章,还是满满的一纸不同颜色的点滴积累痕迹,如同搬家还没归纳整理到书架的各类书籍拥抱在一起。感受到自己有点急,快要崩溃了……同时感觉疲惫,眼皮打架了。我在对如何选择进行了数秒挣扎,最后索性合上书,准备放下继续整理,要去休息。
我为自己能融入在学习投入的过程中,并及时在开始放下要完美的模式,允许自己慢下来,开始选择先休息,开始把爱惜自己的身体放在首位了,看到自己的这些变化而喜悦。
对福老师的分享我做了简单记录和梳理。
老师说每一个孩子生来就具有旺盛的探索求知欲,因为整个世界对于孩子都是陌生,孩子具超强好奇心,在不停的探索感知着世界。比如亲历带孩子的家长都会记得4岁前的孩子是除了睡觉时是安静的,只要醒来就会不停地探索,好像没有累的时候。人天生具备饱满的精力、好奇心。那为什么孩子越长大越没有那么大的好奇心、探知欲和行动力了呢?福老师总结了有如下几个因素:
1.干预太多。我们对孩子的想法和行为肆意评判,这样不对,那样不对。比如孩子对如何处理垃圾感兴趣,并表达要作为职业,家长可能会觉得那是很低贱的。比如孩子说将来要当个好妈妈或好父亲,也会笑话人家没出息。
2.孩子在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时,父母是如何陪伴帮助的呢?
a.不允许孩子哭,不懂得允许表达释放自己的情绪,更不能帮孩子认识、面对和转化自己的情绪。因为父母他自己就缺失了体验、感受、表达、转化情绪的那一课,父母自己都积压了很多情绪不得转化,承受不了会投射到孩子家人身上。
孩子在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往往会哭。通过哭来释放自己的恐惧焦虑等情绪,同时也在感受着自己的情绪,养精蓄锐来迎接以后的困难。
结果很多父母受观念限制,觉得哭是懦弱,希望孩子不被困难吓倒,就极力阻止孩子哭(我以前这样干过,还自以为是的说着“他是男子汉”来鼓励他),现在去看待当时自己的无知行为都汗颜。父母甚至还会被孩子的哭搅得心神不安,把自己的情绪投射给孩子。无辜的孩子不但要承受自己多种情绪的困扰,还得承受父母投射的情绪压力,这种种力量孩子接受到的是伤害。
随着点点滴滴的成长,孩子受到父母无意识的伤害次数越来越多,受伤的心千疮百孔。因为孩子还无能力自我化解,不会自我激励。这样导致孩子就会自动退缩,慢慢地孩子会停止探索。
父母需要做的是:让孩子哭,让他发泄出来。并替孩子用词语为他的情绪标名。比如:悲伤、愤怒、伤心、恐惧等。我们需要有丰富的情感词语积累储备,可以用准确的词语为孩子的情绪标名和表达。
孩子认识、表达、转化情绪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孩子就在自我认识情绪的过程中慢慢的通过情绪这个路径来感受自己的情绪,接受自己的情绪,慢慢地他就会发泄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也是个过程。逐步逐步就能对自己有个健全的认知。这是每个人成长都必须要走的一个路径,即使现在没走过这样的路径,想走捷径,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完整的,在以后的生命中他都还会兜转,需要无数次的弥补成长,有人甚至一生都陷在情绪中。
为什么很多成年人感受自己和孩子的情绪时做不到位?是因为早年成长经历中缺失了体验表达和转化自己情绪的那一课。所以不能懂孩子,在生活中用头脑和小我在教育着孩子,孩子就会失去自我探索的动力。
b.孩子受害了,不会保护自己。孩子接受到那发生的那个当下父母多是在批评指责自己。就会开始自我否定、排斥自己。当以后遇到挫折问题时,就会自动想到以前父母如何对自己的,回想起以前对事物的认知。更多体验到的是不开心,因为孩子对自己的认知比较钱,大多来源于外界评判、教育中。父母给以的否定评判,孩子被动否定自己,排斥自己,不相信自己,不愿去尝试。怕遭到更多不舒服的体验。虽然头脑知道该如何做,但内心伤痕累累,毫无力量前行。
c.父母先感受自己、感受孩子。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觉察自己此时此刻的情绪是否有伤害到孩子的欲望,才能随时随地与自己链接,才有力量产生正向思维。才会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绪体验,家长生活中的言行示范,让孩子在经历的小事中学会在深层次对自我认知,进行自我建构。才能在遇到问题时立即想到如何解决的办法。即使没有办法也会觉得父母会帮助支持自己。这份被爱的支持力量鼓舞着孩子勇敢面对。孩子非常自信,力量满满,完全没有自卑。这些都源自于前期受到父母点点滴滴正向积极的教育。
3.对未来充满恐惧。因为在过去的生活学习过程中收到打击太多。一遇到问题就会退缩恐惧,编故事。
在这里福老师通过分享自己手受伤后,自己也经历了编故事、恐惧等心理活动。分享了现在需要做康复运动时内心活动,他先考虑结果,然后就想着当下如何做,提醒自己全心全意地在当下,更多的关注到自己,这只是一次经历而已。他对医生有百分百信心,他坚信自己能做到。
4.孩子有没有相信自己?父母相信孩子吗?有没有百分百甚至百分之两百地相信自己和孩子?父母的信任是孩子的动力源泉。
5.孩子有没有梦想?目前这梦想的种子还有吗?家长有自己的梦想吗?据老师总结:没有梦想是因为受到无数次打击。
要想实现梦想,把自己的格局境界提高,孩子格局境界也随之提高。逐步才能建立目标,先制定小目标,然后去一步步分解小目标。
我们与孩子有没有这样的方案呢?如果没有老师说那是因为以前父母没有耐心陪伴,没有给孩子有完整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以前没有耐心在培养。父母需要从小培养孩子具有多种思考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6.外界的干扰。游戏、电子产品的干扰是最重要的。孩子本身充满好奇,探索欲强。游戏能让孩子从中获得价值感与成就感。我们都喜欢被认可,游戏就能轻易实现被认可。它们设置的只奖励不批评,听说某知名游戏就组织了上千位心理专家根据人性弱点喜好来开发的游戏软件,吸引力大大的强,成人都很难把控,何况是心智还不够成熟的孩子。所以家长想要自己不学习或者通过一两位心理咨询师的一两次咨询就想搞定网瘾或者让孩子拒绝手机游戏及其它电子产品,那简直就是太理想化了,这需要用智慧进行持久较量。
有说人不缺爱时,就不会让自己沉迷网络成瘾。具体我们如何使用电子产品、如何与孩子博弈?有待我们在座的各位自己去生活中探索。
福老师强调:感受情绪是成长过程中最简单最易学的。家长需要学会感受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此时此刻的情绪。父母需要反观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哪些动作语言在破坏孩子的秩序、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任何人天生就具有内动力。因为家长的无知造成孩子现在无内在动力的果。希望家长通过学习提升自己,把伤害、破坏消除掉,或干脆不要有伤害和破坏,孩子将正能量足足,动力满满。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在听他自己内在的声音,他需要认识、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
情绪这关是认识自己最原始、最简单的突破口。我们需要反复去练习、感受。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我们能不能感受自己感受别人的感受呢?现实生活就是道场,继续去练习。
感谢福老师慷慨的分享!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