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更应该用来反思自己思维的不足和缺点。”
这句话有隐含前提:在反思之前已经知道自身的不足和缺点。言外之意,如果不知道自己有何不足和缺点,就构不成批判性思维活动。
陶渊明用“抚”而不用“扶”,有他自己的考量。学生们语文素养不一,有的深厚,有的浅薄,教师如不进行讨论式教学,可能有的学生也能凭借自身理解作者的想法,能将“抚”写对;但是教师即便进行讨论式教学了,可能有的学生还是不能理解,将“抚”错写成“抚”,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即使他们反思了,也达不到一定高度,但糟糕的结果不能说明他们没有反思过。
学生讨论之后,本来写错的,能理解,然后改正过来;而有的学生可能还是不知自身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思考了一阵子,结果还是写错了。像这类学生能说他们没有进行批判性思维活动?
郑桂华老师给我们讲她在高中共教过三次《荷塘月色》,明明白白地从三个不同角度。我听了很吃惊,提前预知,先知先觉,这样还有反思吗?还是有的,很深刻。即使不对自己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但不能确定地认为,没有进行批判性思维活动。
一个白痴有没有反思呢?这个问题类似“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之辩。但我敢肯定地说,白痴对打过他的人,也会有所抵触的,他也知道谁好谁坏,这不是一种反思吗?严格意义来讲,这是思考,思维活动。不一定非得形成批判性反思。
理查德·保罗在其著作《批判性思维工具》如此写到:
批判性这一词汇有两个希腊根源:kriticos(意即:恰当的判断)和kriterion(意即:标准)。从词源学上来讲:批判性这一概念的含义是“建立在某些标准上的恰当判断。”在《韦伯斯特新世界词典》中,进入批判性有关的词条显示“以仔细的分析和判断为特点的”,后来接着写道:“严格地理解,批判性指尝试对事物的好坏进行客观的判断。”结合这些定义,批判性思维合适的定义为: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良好判断的基础上,使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真实价值进行判断和思考。换一种说法,批判性思维是指为了提高我们的思维水平而对自身思维进行的系统性监视。
根据理查德•保罗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批判性思维首先针对事物的真实价值,然后进行仔细思考分析判断。
学生在对我提出的问题之前,可能也有所思考,但不是很深入。随着我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用“抚”字?然后再思考讨论,学生可能会对原来的思考更深入一些了,根据语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分析判断。得出用“抚”不用“扶”的原因。整个过程中,学生可能真的不知原先存在的不足和缺点,深入思考之后,觉察到自己理解上的不透彻。这也是批判性思维活动。
因此,我理解的批判性思维,就是比过去更准确更深入更广泛更有创造性的思考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