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背景音《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人生来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最近读了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增订版)》,对于自由这个生命的泛在命题又有了些许体验。
人生来是自由的吗?是的。人生而平等,一无所有、了无牵挂,从“命”的角度来说亘古至今哪怕是可预见的未来上天都赋予且仅赋予每个人一次自由的生命(可能对于天生疾病残缺的人来说有一点不公平)。
人生是自由的吗?某种程度上来说依旧是的,哪怕你天生残缺,哪怕你身披枷锁,哪怕你身陷囹圄。但自然或社会施放的约束无处不在,没人可以真正的无拘无束。哲学上说“你想飞,但你没有翅膀,所以你不自由”指的就是这种狭义的身躯自由到无限制的情况是不存在的,而重点该在乎什么?在我看来是心灵的解放与超脱。
如果执着于身躯,史铁生不会有“职业生病,业余写作”,霍金不会青睐于“果壳中的宇宙”这一概念,多米尼克·鲍比用一只眼睛完成回忆录的的创举更是不可想象。社会枷锁无形套住了我们这信息大爆炸的一代,当观念被现实冲垮,生活意义沦为虚无,可能连唯一公正的“命”都会舍弃。
人生最简单的是看破红尘,因为只需逃避一切,最难的是命里打滚,意味着要负重前行。最近韩国很火的电影《燃烧》就讲了三个生活意义饥饿的形象,一个爱好写作被生活现状的一地鸡毛所拘束,一个找不到生活意义只能找事做填充自己“希望不曾存在”的渴望,一个生来家财万贯却空虚的只能通过玩弄感情毁灭事物来验证活着的感觉,所谓燃烧?被烧的应该是人生的意义吧。
我向来认为自己是自由的,虽然也曾有过动摇。小时候有山间清风可追逐,有星海明月可赏观,长大后又有人世潮起潮落可体验,有浩瀚思想可交流,何其妙哉!心若在,梦就在,自由亦在。
当然,这些自由都是唯心的。可唯物的自由有时确实能争取得到,而有些情况你不得不承认你改变不了。这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绝望,我也不希望多说悲观的话。可宇宙两百亿年,地球四十多亿年,人类三百万年,历史的洪流之中,个人短短几十年总是有可能处在那么艰难的时代。
生来自由身,思想无限制这本已是最大的幸运。什么是生来自由身,二战集中营、79年高棉大屠杀、94年卢旺达大屠杀了解一下,这都是对无辜平民的自由生命的残酷剥夺,且数目都是百万以上甚至千万级别。什么是思想限制?就说我国三四十年代的白色恐怖,七十年代的动荡,德国柏林墙的铁幕,这都是思想上的自由剥夺。相比这些来说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多么的美好。
作者因为游历过许多国家以及身为社评人的眼光,提到了许多我们跟其它国家相比不足的地方,如民主还不够发达,信息还不够自由开放,并因此引发了一些悲伤的事情并生出“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的感慨。这是事实,我不否认。但同样如作者所说,“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我们想要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相比以前的某些时期,我们国家这方面已经进步很大了,虽然还有些稚嫩,但终究会成长。作者提到四点原因促进了进步:一是私有产权的确认;二是互联网的发展;三是中国的世界化趋势;四是公民意识的形成。轻舟已过万重山,后路漫漫却可期。做人嘛,重要的是要乐观。只要一路向好发展,哪怕速度比较慢,但只要不后退,一切美好终究会来到。
我前段时间还看了下《被淹没的和被拯救的》这本书,作者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个幸存者。作者便提到了集中营对人民最深的摧残不仅是剥夺了身体的自由,更是对身心思想的禁锢摧残,让人从内向外的接受失去自由这个事实,从而自我倒行逆施。哪怕最后被拯救,身体重获自由,心灵却已淹没在过往的泥潭,茫茫此生难逃。像《美丽人生》那种能在如此折磨中保持心灵自由乐观向上的人何其稀少,普罗大众总是脆弱不堪。。
佛家说来也空空,去也空空。如果我们过于在乎物欲,沉迷于追逐他们的游戏,自我套上枷锁,那么结果到底是我们占有物品,还是物品支配我们呢?如何超脱于物欲与喧嚣之上,我认为重点就在于寻找的属于自己内心的那片瓦尔登湖,只有内心除去自由的枷锁,才能由内而外的拥有自由,不至于沦为迷途的羔羊,徘徊而不知所往。